-
作者:程雷(1,2)
作者单位:(1)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2)中国人民大学未来法治研究院,研究人员北京100872
摘要:大数据侦查通过计算机技术对存储于网络与计算机系统中的海量数据进行收集、共享、清洗、对比和挖掘,从而发现犯罪线索、证据信息或者犯罪嫌疑人。大数据侦查主要包括目标驱动型、比对驱动型与事件驱动型三种行为样态,在犯罪预防预测和犯罪侦破领域均有实践应用。大数据侦查对一些基本权利和法律价值构成挑战,有必要对其进行法律控制。然而,传统的法律规范框架存在滞后性,对大数据侦查的法律属性界定模糊,区分数据内容与元数据具有局限性,侦查启动门槛虚置,已然犯罪与未然犯罪界限模糊。对大数据侦查进行法律控制,可采取侦查规范和数据规...
-
作者:王诗宗(1);杨帆(1)
作者单位:(1)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杭州310058
摘要:基层政策执行是中国治理实践的重要环节。已有研究从行政控制的角度分析了政策目标异化或执行偏差的形成原因,或从政策动员的角度,探究非正式制度对政策过程的影响,但这两种视角均偏好静态或片段式的分析,且将主要研究范围限制在科层内部,不同程度地忽视了政府对社会的动员。实际上,中国当代的基层政策执行已经与基层社会治理形成了彼此嵌套,层级控制与社会动员也可能相辅相成。案例研究表明,基层政策执行者可依据行政控制和社会动员能力的强弱组合形成不同的动员策略;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层级控制与社会动员之间、政府科层与基层社会之间的...
-
作者:隋岩(1)
作者单位:(1)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北京100024
摘要:受众主体地位提升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使高度组织化的大众传播在媒介格局中的垄断地位受到挑战,与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尤其是高度链接化的群体传播,共同形成复杂的传播新环境、新格局,并引发了信息生产方式的变革,催生出一个"人人都能生产信息"的互联网群体传播时代。群体传播充分满足了普通个体认知的社会化互动交流和情绪的社会化感染,普通个体情绪、个体认知的社会化传播成为传播新环境、信息生产新方式中的突出现象。互联网技术改变了大众传播时代以传者为中心的线性传播模式,构建了一个以网民和链接关系为根本要素的网络传播结构...
-
作者:刘进宝(1)
作者单位:(1)浙江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杭州310028
摘要:丝绸之路"一词是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于1877年提出的,主要是指中国长安与中亚之间的交通往来路线。在中国国内正式出现"丝绸之路"的名称前,曾使用过"绸缎之路"、"丝路"、"贩丝之道"、"丝绸路"等简称或代称。1943年2月24日的《申报》首先使用"丝绸之路"一词。随后其概念不断深化,出现"沙漠路"、"绿洲路"、"草原路"等支线,还有以交换物品分类的"玉石之路"、"香料之路"、"皮毛之路"等。虽然"丝绸"不是整个历史阶段中西贸易的大宗商品,"丝绸之路"也出现了多种称谓,但还没有哪一个称谓或名称能够替代"丝绸之路"。以"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