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王天恩(1)
作者单位:(1)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部,教授上海200444
摘要:信息文明的探索,将为当代发展的重新理解提供一把新的钥匙。作为基于物能文明的更高层次文明,信息文明是人类文明在信息维度的开展,涉及发展从物能到信息、资源从分享到共享、人和资源的关系从拥有到使用、人本身及其活动从物能化到信息化等方面。人类文明的信息开展,呈现了人的存在方式、信息生态和社会发展动力机制的信息文明展开。信息文明凸显了发展归根结底是人的发展这一深层意蕴、人的发展从外在条件到内在需要的内在机制、社会发展从量的增加到质的进步的基本方式。由此,当代发展正呈现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加速双向循环,其中人的...
-
作者:漆海霞(1);董青岭(2);胡键(3)
作者单位:(1)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2)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3)上海社会科学院
摘要:大数据(Big Data)是新时代互联网技术的产物。大数据本质上依然是数据,既包括可用于传统量化研究的结构化数据,也包括传统技术没有研究过的新型非结构化数据(如图片、文本、音频、视频等)。①对来源于社交媒体、网络发言、音频视频、网络购物等半结构化或非结构化的数据,研究人员加以处理后都可以使之产生相应的研究价值。
-
作者:董青岭(1)
作者单位:(1)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摘要:伴随着社会生活“软件化”和“数据化”进程的加速,全球政治图景即将进入一个以人机结合、数据驱动为主导的新时代。以往,囿于数据采集和数据分析手段的限制,小样本抽样调查、实验室典型案例观察、历史经验知觉感悟以及基于有限变量的因果逻辑推演,构成了社会科学洞悉世界的主要手段。透过小样本调研与结构化数据分析,社会科学研究尤其是国际观察所得到的研究结果多是线性因果推论,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被刻意忽略了。在此背景下,冲突预测因只能专注于问题的某一侧面而无法顾及全局,越来越难以服务于复杂社会现实中的政治需要。
-
作者:胡键(1)
作者单位:(1)上海社会科学院
摘要:引言 国家实力(national power)即一国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技术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在中国也被称为综合国力,简称国力。它是衡量一国在国际体系中所处位置的重要指标。关于国家实力构成的研究,大致始于20世纪60年代,早期研究基本上是定性分析。但究竟什么是国家实力,学术界至今没有统一的概念。
-
作者:艾伦.伍德(1,2);李义天(3)
作者单位:(1)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哲学系;(2)美国人文与科学院;(3)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北京100084
摘要:段忠桥教授的《对“伍德命题”文本依据的辨析与回应》一文(以下简称“段文”)批评并反对我40多年前发表的关于“马克思与正义”问题的第一篇论文①以来已多次辩护的命题,即“马克思不是因为不正义而批判资本主义的”。在我看来,这是一场非常久远的争论。尽管近年来我的研究已经发生转向,但我认为这个问题依然值得回应。
-
作者:张清(1);武艳(1)
作者单位:(1)扬州大学法学院,教授扬州225009
摘要:基于"包容"的法治理念,拥有有限自主性的社会组织需要嵌入到何种类型或特征的法理框架下,才能实现与政府的协调共治与合作共赢,是须面对并予以理论回应的重要议题。作为包容性和超越性的法治理想,包容性法治不仅与治理理论所蕴含的多中心、多层次的运行机理内在契合,还可以破解社会组织运行过程中规范单一、体制单一、手段单一的结构性瓶颈,包容性法治框架下社会组织治理不仅是一种规范性治理,也是一种参与性治理。包容性法治为研判中国社会组织发展的阻却与愿景及达至路径,提供了现实而可行的治理框架,开辟了社会组织规范治理的新领域。
-
作者:刘晓光(1);刘元春(2);王健(3)
作者单位:(1)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讲师北京100872;(2)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北京100872;(3)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稳定局,北京100800
摘要:构建包括金融深化和债务—通缩机制在内的统一分析框架,对全球179个国家(地区)1960—2015年大型跨国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发现,杠杆率变化对经济增长和衰退的影响为非线性,且存在发展阶段和债务类型的异质性。高储蓄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显著降低了杠杆率提升对经济增长和波动的不利影响。打破杠杆率变化与经济增长动态平衡良性循环的触发紧缩机制临界值,显示了上述关系发生逆转的条件。由于中国经济增速可能超越了触发紧缩机制的临界值,在总量上"稳杠杆"、在结构上"去杠杆"、在效率上"优杠杆",可能是目前的占优选择。
-
作者:左卫民(1,2)
作者单位:(1)国家2011计划"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2)四川大学,教授成都610207
摘要:庭审实质化改革是诉讼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A市两级法院试点改革的实证研究显示,庭审实质化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增强,但尚未型构出理想的控辩举证与对抗,庭审结构未发生根本性变化,审判与审前的关系和功能并未明显转型,审判中心未能充分确立。这一现象背后既有技术层面的原因,也与改革未触及司法结构层面、配套措施不到位等问题相关。未来改革需要进一步调整思路,强调审判决定性的系统性司法改革,而庭审实质化作为审判中心的一项重要内容,其推行应以争议案件为适用对象,推动关键证人充分出庭且法庭证据尤其口头证据效力优先,解决控辩审三方"...
-
作者:付伟(1)
作者单位:(1)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博士后北京100084
摘要:乡村产业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乡村产业的发展亦可促进城乡融合。我国乡村长期存在着复杂多样的乡村产业,乡土社会为乡村产业提供了存在与发展的社会基础。以浙江省L市偏远乡村地区的来料加工为例:近年来,浙江省内发达地区产业向偏远乡村扩展,通过来料加工的形式带动偏远地区的乡村产业发展。来料加工是全球生产体系的一环,通过灵活分散的加工形式,偏远地区乡村的剩余劳动力与广阔的全球市场联系起来。来料加工的生产过程紧紧"嵌入"乡土社会,乡土社会的人际关系与社会伦理确保来料加工的生产管理得以可能,成为乡村产业发展的社会基础,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