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王旭(1)
作者单位:(1)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摘要:作为国家机构原则的民主集中制,对其进行宪法学研究需要遵循宪法文本蕴含的历史规律和重视国家机构组织运行的实践环境,追求历史逻辑、实践逻辑、理论逻辑与规范逻辑的统一。对民主集中制的法律文本与制度实践进行梳理,我们可以发现其包括“民主作为集中的执行基础”和“民主作为集中的制约基础”两重理论内涵,其背后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中的社会平等自由观,在当代中国则发展为对国家民主正当性与治理有效性双重追求的实践逻辑。为实现这两个目标,民主集中制在宪法上的规范逻辑展现为设立规范、活动规范和相邻规范的有机统一,通过对它们...
-
作者:曹典顺(1)
作者单位:(1)江苏师范大学哲学范式研究院
摘要:《德意志意识形态》是“唯物史观的经典表述”,停留于这一判断有可能遮蔽对唯物史观理论演进中的阶段性逻辑结构的探究。马克思唯物史观经历了三个阶段,呈现出三种研究范式。第一个阶段是哲学批判的研究范式,以唯物史观应该发现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什么”作为其理论追求。第二个阶段是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研究范式,以唯物史观应该展现出自己“为什么”能够把为社会实践服务作为其理论生命。第三个阶段是人类学研究的研究范式,以唯物史观应该“怎么是”在世界历史中得以实现其理论使命。马克思在唯物史观视阈中开辟的人类学研究向度所...
-
作者:高玉(1)
作者单位:(1)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摘要:作为一种新的学术范式,文论关键词是进行文论概念研究和理论建构的重要着力点。文论关键词必须是关键性概念,非文论、非概念的词不是文论关键词。文论关键词研究就是要对这些概念的丰富性、复杂性展开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相关文论思想,这和词典学通过“语料”归纳“词义”具有本质区别。文论关键词研究重视对文论概念的历时性考察,重视概念意义的生成、演变和发展过程,而不是把词义进行去时间化的意义平列。西方文论的术语、概念和范畴在进入汉语体系时,必然会在意义和内涵上发生变化。当代中国文论关键词研究应强调西方概念在中国...
-
作者:叶光亮(1,2);程龙(3)
作者单位:(1)海南大学,海口570228;(2)中国人民大学汉青经济与金融高级研究院,北京100872;(3)山东大学经济学院,济南250100
摘要:兼并收购不仅影响企业内部生产效率,还会改变企业间的合谋动机。建立理论模型分析上下游企业间的部分并购与行业合谋稳定性的关系,并探讨并购控制权、纵向交叉持股以及成本不对称等因素的影响,结果发现,上游企业控股并购下游企业时,上游企业合谋将更稳定,而非控股并购会降低合谋的稳定性。下游企业提高在上游企业的交叉持股比例,同样会降低合谋稳定性。当下游企业成本不对称时,上游企业更倾向于非控股并购高成本下游企业,作为其不背叛合谋的承诺,以增加合谋的稳定性。反垄断执法机构进行经营者兼并集中案的审查时,需加强纵向并购协调效应...
-
作者:郭台辉(1)
作者单位:(1)云南大学民族政治研究院
摘要:社会科学与历史研究联系紧密。西方社会科学在19世纪形成的三种方法论传统孔德的实证主义、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与韦伯的阐释学,都旨在理解与解决现代性问题,对社会科学的发展影响深远。基于不同的历史观念,三种方法论传统在指导社会科学与历史研究的结合时呈现三种关系形态:孔德实证主义传统的“历史的社会科学化”,把历史视为社会科学的论证材料之“用”;韦伯阐释学传统的“社会科学的历史化”,以历史为“体”,把社会科学视为理解历史个体及其行动的方法;马克思的“历史科学”超越体用之争,从物质生产关系出发,揭示自然与社会的历史统一...
-
作者:唐钧(1);李军(2)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北京100732;(2)北京立方社会经济研究院,北京10111
摘要:《“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把人民健康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但在日常生活中,关于健康的价值理念、话语体系和行为方式已历时性地形成了一个特殊的逻辑链。认为“健康等于不生病”、要保持健康就必须“以治病为中心”的传统健康观,禁锢了健康领域的社会政策思路。世界卫生组织从身体、精神和社会三方面的“完好状态”来定义健康,健康社会学则以此重塑了现代健康观的系统性和整体性。在实践层面,健康社会学视野下的健康管理应该面向大多数处于健康或亚健康状态的人群,形成健康管理的国家行动,争取实现全人口、全方位、全...
-
作者:杨国荣(1)
作者单位:(1)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哲学系
摘要:作为人的广义活动,“事”不仅展开于人存在的整个过程,而且内在于人存在的各个方面。人通过“事”创造新的天地,并由此重塑存在。“事”既与行动相联系,又体现了人的本质力量并关乎情意的参与,行动的印记和情意的负载在扬弃“物”的本然性而赋予其以现实性的同时,又使“事”获得了多样品格。“事”不仅改变对象,也影响人自身,在“能其事”的过程中,人又进一步“成其德”。做事的过程既作用于物,也与人打交道,人与物互动的背后,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事”的展开,则以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为背景,并构成人与人之间交往关系形成的现实之源。人的...
-
作者:刘勇政(1);贾俊雪(1);丁思莹(1)
作者单位:(1)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中国财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
摘要:构建权责清晰的政府间财政关系、完善地方财政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要求。提高地方税收自主权和增加转移支付规模作为两种地方财政治理方式存在各自的优势与不足。以我国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为契机,在一个相对统一的分析框架内剖析了这两种地方财政治理方式对地方政府收支行为进而财政自给能力的影响。研究表明:改革提高了地方税收自主权和转移支付规模,即同时践行了这两种治理方式;作为一种“授人以渔”的财政治理方式,地方税收自主权的提高可遏制地方政府的道德风险和成本转嫁行为,提高地方自有财力水平、遏制地...
-
作者:姜涛(1,2)
作者单位:(1)南京师范大学;(2)南京师范大学中国法治现代化研究院
摘要:转型时期社会风险的增加及其复杂性格局,带来刑法发展中犯罪化扩张的态势,刑法立法预防与控制社会风险的意图明显。我国刑法由回应到预防功能性转变的根源是风险刑法,这既使罪刑构造呈现“四化”发展态势,又使法教义学出现“五新”发展特色。面对这种态势与特色,刑法理论如何摒弃以风险社会证成风险刑法的简单化逻辑,把集体法益的科学保护代入风险刑法,分析与论证风险刑法带来的模式转变及成因,理性看待风险刑法“既回应社会安全之需求,又一并带来刑法风险”的法治悖论,是刑法理论的重大命题。风险刑法的理论定位和方法选择的方向是,重视...
-
作者:朱振武(1);袁俊卿(1)
作者单位:(1)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
摘要:通常意义上的流散文学,指在国家和文化间有跨界生存经历的作家所创作的文学作品。但在这种异邦流散之外,还存在本土流散、殖民流散两大重要流散文学谱系。有些作家尽管未曾实现地域流散或徙移,却长期生活在异邦文化的浸淫中,其创作同样具有身份焦虑、种族歧视、家园找寻、文化混杂和边缘化体验等各种流散表征。作为“非主流”英语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非洲英语文学普遍具备上述三大流散表征。这种流散症候是非洲文化与西方文化激烈碰撞、冲突与融合后的产物,是经过殖民、反殖民和民族解放运动冲刷与洗礼的结果。认识和把握非洲英语文学的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