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罗祎楠(1)
作者单位:(1)不详
摘要:当今中国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这一论断的提出,启发学界深入思考“内生于”中国深厚历史脉络中的国家治理“演化”之路。对“内生性演化”的探索,有赖于通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将中国历史资料分析与社会科学理论创新密切联系———这正是本文所讨论的“学理”探索的意涵。对“内生性演化”学理探索的开展,需要我们进一步思考:如何超越外生于中国历史的理论视角对传统历史的僵化性刻画,呈现中国治理多样性的演化历程?如何在学理上说明这样的演化是“内生于”...
-
作者:张倩红(1);艾仁贵(2)
作者单位:(1)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郑州450001;(2)河南大学以色列研究中心,副教授开封475001
摘要:在近代早期世界的诸多港口城市,活跃着一批频繁开展跨地区交往的塞法尔迪犹太人及其后裔,这些港口犹太人参与到殖民扩张和跨大西洋贸易中,形成了连接地中海、大西洋、印度洋乃至太平洋的全球性贸易网络。港口犹太人由于其商业地位而赢得了主体社会的认可,进而获得了许多前所未有的公民权利,该群体蕴含着现代商业社会的诸多特征:空前的流动性与亲族关系网络、"全球族"的跨文化群体属性、商业价值的主导地位、现代经营手段与信用工具的运用、对传统宗教权威的挑战、法律与社会地位的提升,等等。存在达三个世纪之久的港口犹太人及其贸易网络...
-
作者:陈柏峰(1,2)
作者单位:(1)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2)教育部,长江学者青年学者武汉430073
摘要:法治社会"是具有高度中国实践特色的概念,它指公权力运作系统之外的社会生活的法治化。它与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各有独立范畴,构成了中国法治的"一体两翼"。国家动员能力、既有法律体系、社会治理基础、社会矛盾态势等具体背景,对法治社会建设构成引导或制约。法治社会建设应有强辨识性的目标指引:引导公众有序参与社会治理、维护良性的物质文化生活秩序、调适基本公共服务资源的供求、界定社会组织的适当行为空间。基层是法治社会建设的主要场域,应当直面基层特质的制约,着眼基层社会的主要事务,发挥基层社会组织的功能。同时,还应在角色...
-
作者:黄旦(1,2)
作者单位:(1)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2)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上海200433
摘要:知识与报刊,具有理解近代中国转型的重要意义。"书"与"刊"是不同的媒介,代表不同的知识系统。中国传统上形成了以"书"为主导的知识生产和秩序格局,近代以来,最先由外来文化"刊"的介入,改变了原有的知识系统秩序,进而影响了近代中国的变革。"书"与"刊"互为中介的传播实践,给予我们的提示是,一种新的媒介制度化过程并最终形成"制度性媒介"的新格局,乃是影响思想知识和社会变迁的重要因素,也可以成为理解中国"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一个新视角。
-
作者:甘绍平(1,2)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2)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文化协同创新中心,首席专家北京100732
摘要:当代人对于未来人所应遵守的道德规范或所应承负的道德责任,既不能通过自然情感(因为未来人离我们十分遥远),也无法凭借理性合约(因为未来人不可能同我们当代人签订任何对等约束的契约)获得辩护。那么,当代人对遥远的、与我们没有直接血缘关系、同我们无法签订对等契约的未来人所应承担的这样一种单方面的保护责任,可以通过以下理据得到论证。第一,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当代人不可能完全排除对后代人生存与福祉的道德关切与伦理顾及。第二,当代人上接前辈下连后代所构成的世代链条序列以及在其基础上形成的代际传承的观念,也决定了当代人有...
-
作者:洪俊杰(1);商辉(1)
作者单位:(1)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教授北京100029
摘要:在产品内国际分工框架下,探究以新兴市场经济体为枢纽的全球分工网络,以及影响新兴市场经济体分工地位变动的内在机理,提出的中国开放型经济"共轭环流"理论表明,发达国家价值链环流和发展中国家价值链环流之间相互联系,中国日益在"共轭环流"中居于枢纽地位。基于国家间双边贸易数据及海量微观数据对理论的实证检验显示,在发达国家价值链环流中,中国企业通过提升技术可以促进分工地位攀升,但空间逐步收窄;引领发展中国家价值链环流,有利于中国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攀升。中国需要强化在"共轭环流"中的枢纽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