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高巍(1)
作者单位:(1)云南大学法学院,昆明650091
摘要:罪刑法定原则,作为科学主义和理性主义的产物,受制于时代变迁和理论预设,在实践中并未充分发挥自由保障价值,在惩罚犯罪的确定性方面也不断动摇。即使不断面临冲击,作为现代法治体系的重要原则,罪刑法定原则也应当得到坚持和维新。首先,实定法原则受到实质法论的冲击,不具法律形式的其他渊源成为事实上的罪刑依据。基于此,有必要重申实定法的法源专属性。其次,刑法文本的可能文义边界无法从经验上清晰划定,但不能因此否定文义边界,而应当放弃经验事实的客观边界设定,进行规范性边界的划定与证成。最后,应当承认和接纳司法的明确性责任,作...
-
作者:李育民(1)
作者单位:(1)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长沙410081
摘要:对构建中国话语体系而言,近代中外条约关系是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研究领域。清刷殖民话语,驳正强权逻辑,奠立该领域学术话语的基础,是破除西方中心论的枢括,具有现实借鉴意义。坚持民族立场、维护国家主权,客观判析近代中外条约的属性及其演化,是这一话语体系的核心诉求和中心旨趣。阐发共同价值、挖掘传统精华,通过揭露西方背离共同价值的强权性质,阐析中国传统观念的作用影响,凸显该话语的中国元素。吸收先进文明、趋应时代潮流,展现与时俱进和包容求新的学术品质,洋为中用,将他山之石融入中国话语,并探悉中西文明的相通性。以上基本理念...
-
作者:安同良(1);魏婕(2);舒欣(1)
作者单位:(1)南京大学经济学院,南京210093;(2)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西安710127
摘要:伴随着改革开放40余年的“增长奇迹”,中国已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大国,但中国制造业企业真正创新行为的“黑箱”依然未打开。一般而言,技术后进国需要完成技术进步的“三级跳”:跟跑、并跑与领跑。通过对创新测度历史演化的回溯和反思,提出创新分级测度理论框架与方法;基于江苏的实践,跨期对比2002年与2014年微观创新调查数据,全面审视中国制造业企业创新行为与能力,系统探究中国企业创新在全球的方位。实证分析发现:目前中国制造业的创新能力呈现出“传统产业领跑、中端产业跟跑并跑、高端产业跟跑为主领跑为辅”的“前高后低的倾斜V型...
-
作者:周平(1,2)
作者单位:(1)云南大学,昆明650091;(2)北京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
摘要:今天以“民族”概念来指称的众多群体中,与国家结合在一起并具有国家形式的民族,即nation-state中的nation,因其突出的国家特征和意涵而被称为“国族”。国族,即一个国家的国民共同体。在长期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国族应对具体社会政治问题而创制的有效方式沉淀为以人口国民化、国民整体化为基本内涵的一系列机制。这些机制对于现代国家、现代社会乃至现代文明的形成、巩固和发展都具有奠基性的意义。因此,国族也成为近代以来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基础性影响的社会政治机制,从而也构成准确认知世界近代以来历史与现实的重要视角。在全球化不断...
-
作者:程国君(1);李继凯(2)
作者单位:(1)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西安710119;(2)陕西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西安710119
摘要:延安革命家的诗词创作实践是现代中国历史上的宝贵精神财富,但一直缺乏整体关注和系统研究。以毛泽东和怀安诗人为代表的延安革命家,将自己的诗词创作与时代、民族、国家、人民的命运紧密结合,使早期的“延安颂诗”成为抗战文学乃至现代文学中的“钢和钙”,至今鼓舞世人。延安革命家的诗歌创作既尊重中国古典文学古朴、典雅、凝练的抒情传统,又吸收五四文学的自由品格,并融入英雄主义的宏大叙事。这种“旧瓶装新酒”的艺术创新既推动古典抒情传统的现代转换,又引导现代文学朝着大众化、通俗化方向不断发展。这给当下的诗歌艺术探索带来重...
-
作者:傅永军(1)
作者单位:(1)山东大学中国诠释学研究中心暨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济南250100
摘要:德国学者舒尔茨将现代诠释学划分为三种类型:技艺诠释学、诠释哲学和哲学诠释学。舒尔茨的划分富有洞见,但却证明不力,缺乏哲学根据。从存在论上说,现代诠释学从方法论诠释学转型发展为存在论诠释学,同时伴随着其哲学基础从传统实体存在论向着现象学存在论的转换,存在论立场上的差异是导致现代诠释学分化出不同类型的源发根据。从理解功能的规范解释上说,不同类型诠释学有着不同的认知取向,并随之生成不同的自我理解。技艺诠释学关注“正确理解”,诠释哲学关注“理解何为”,而哲学诠释学则致力探究“理解的条件”,回答理解如何可能这个更...
-
作者:殷杰(1);孟辉(1)
作者单位:(1)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太原030006
摘要:围绕社会科学解释是否属于科学解释这一社会科学哲学的基本问题,现有的科学解释模型很难适用于社会科学解释,根本原因在于这些解释模型大多源于自然科学,其背后所体现的“主体—世界”二元关系无法应对变化的社会世界。以话语语境为本体,把主体和世界的二元关系转化为话语、话语语境和世界的三元关系,不仅可消解传统语境的主体性依赖,而且展现了话语语境和社会世界之间的规范性关系。此框架下构建的社会科学解释的话语语境模型,无须假定主体认知不变或者外在世界恒定,理论和现象的解释关系转化为话语语境和世界的关系,既适用于社会科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