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宋亚辉(1)
作者单位:(1)南京大学法学院,南京210093
摘要:“营利”这一概念是贯穿中国法人法的一条主线,其含义由二要素构成:一是以追逐利润为目的;二是将利润分配给出资人。以此为标准,《民法典》区分了营利与非营利法人,并将法人性质与其组织形式捆绑,采用特定的组织形式意味着只能从事特定性质的行为,法人“身份”直接决定了其“能力”。此举旨在遵从公法上的法人区分登记管理体制,维持了公私法体系的融贯性,但却束缚了营利法人的权利能力与社会活力,在私法上的体系效应不佳。这一问题在大陆法系由来已久。作为两大立法例之一,日本法较早采用的营利与公益法人分类经历了艰难的改革过程,但始终...
-
作者:李禹阶(1)
作者单位:(1)重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重庆400047
摘要:在中国史前社会复杂化进程中,主持宗教祭祀的巫大都为男性。他们既是氏族、部落中掌握神权、军权的首领,还是聚落秩序及原始道德的维护者及知识文化的掌握者。随着史前社会复杂化进程,巫师兼首领的贵族群体以神权和王权的力量,逐步占有并控制公共资源,由此促进了早期分层社会向早期国家的转型。随着颛顼宗教改革,原始宗教逐渐演变为等级化、家族化的“宗自为祀”的祭祀礼制。商周时,专门的巫师、贞人群体逐渐分化为巫、祝、卜、史等角色。女巫群体则从这时出现,而以女巫为牺牲以贿神、赂神成为一种专门职业。西周时期,传统“巫王合一”“...
-
作者:段忠桥(1)
作者单位:(1)陕西师范大学哲学与政府管理学院,西安710062
摘要:在20世纪70-80年代英美马克思主义学者关于“马克思与正义”的那场大讨论中,时任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的艾伦·伍德提出了一个使不少人感到诧异的论断——“马克思并不认为资本主义是不正义的”。①伍德的论断不仅在英美学界引起激烈争论,而且对我国学者也产生了很大影响。伍德对马克思和恩格斯著作中的正义概念存在不少误解,而纠正这些误解对于深化我国学者对马克思正义思想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将通过阐释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正义概念的两种用法,对伍德的两个误解作出深入的分析和说明。
-
作者:王晓东(1);谢莉娟(1)
作者单位:(1)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北京100872
摘要:马克思的商品流通理论,对于科学认识流通产业在我国发展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和先导性地位,具有重要意义。流通产业的双重功能包括延续生产的价值生成过程和媒介交换的价值实现过程。前者为生产性劳动,尤其体现在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进行大规模的交通运输通讯基础设施建设。后者为商品流通必要的媒介性劳动,要注意防止以为纯粹流通费用会创造价值的拜物教意识,发展做强实体经济。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流通社会化的特殊规律,对于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以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具有...
-
作者:傅修延(1)
作者单位:(1)江西师范大学,南昌330027
摘要:“物感”指万物之间的感应。感应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常以不限于耳根的“听”来指代,较之于其他感知,“听”可以让万物在更大的空间范围内彼此沟通。人也是万物之一,“人物”一词突出了人的物性,表明我们的古人早就注意到人与物之间的对立统一。物虽然为人所用,但也有衬人、代人、名人、助人乃至强人的功能。古代文论中的物感,指的是人作为万物之一与他物之间的沟通。“听无”为超脱耳根直诉心灵的体验,“大音希声”“渊默而雷声”等均为以静默来震荡人的内心耳鼓。“无听”包括无人之听与无闻之听:前者在古代诗文中常被用来暗示万物的自在自...
-
作者:姚文放(1)
作者单位:(1)扬州大学文学院,扬州225000
摘要:“艺术生产”理论是马克思的首创。《《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当艺术生产一旦作为艺术生产出现”一说有可能透露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的重要奥秘。马克思研究“艺术生产”主要是对艺术活动作一种政治经济学的考量,而非作一般的艺术评论。他提出两种“艺术生产”的概念,前一个“艺术生产”是指作为人类精神生产方式的艺术活动,它体现着一般艺术规律和审美特征,对于物质生产和社会发展具有相对独立性;后一个“艺术生产”则是指作为资本主义生产体系中的精神生产部门所进行的生产劳动,它将精神产品作为商品形式以创造剩余价值、实现资...
-
作者:肖峰(1,2)
作者单位:(1)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州510641;(2)华南理工大学哲学与科技高等研究所,广州510641
摘要:人工智能与认识论有着独特而内在的关系,使得两者之间可以进行哲学上的互释:一方面是对人工智能的认识论阐释,包括揭示人工智能的认识论根基,尤其是不同人工智能纲领或范式(符号主义、联结主义和行为主义)的哲学认知观,以及它们进行智能(认知)模拟时与人的认知之间所形成的同理、同构、同行、同情的不同关系;另一方面是对认识论进行基于人工智能视角的阐释,包括依托人工智能范式所进行的认知分型(推算认知、学习认知、行为认知和本能认知),进而揭示这些分型之间的多重关系。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对人工智能和认识论之间进行动态互释,揭示两者...
-
作者:项久雨(1,2)
作者单位:(1)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武汉430072;(2)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协同创新中心,武汉430072
摘要:现代中国社会的历史展开内嵌着实现不同社会图景的内在线索。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标志着绝对贫困的彻底消除、精神境界的历史性跃升、制度文明的全新缔造,以及社会有机体的有序运转。在小康社会之后,为实现美好生活奠基的美好社会成为延续现代中国历史的社会图景选择。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质”的跃升、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性转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与完善,分别为美好社会的生成奠定了物质根基、矛盾根基、价值根基与制度根基。在此基础上,美好社会的理想图景,是一幅反思、扬弃与超越“现代性”的社会图景,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