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张越(1,2)
作者单位:(1)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北京100875;(2)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北京100875
摘要:“汉民族形成问题争论”是20世纪50年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语境中的一个独特案例。范文澜《试论中国自秦汉时成为统一国家的原因》一文引发这一争论,但该文的最初目的并非与苏联学者叶菲莫夫展开论辩,而是旨在纠正旧版《中国通史简编》的“缺点和错误”。范文澜所说学习马克思主义要求“神似”而不是“貌似”、“历史的具体事实正是有和无的根据”,不仅是他在争论中所持的基本观点,更是他致力于纠正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中存在的教条主义问题时所提示的基本原则。范文澜慎重考察斯大林民族定义和苏联史家观点对解决中国历史问题的适用性,基...
-
作者:王俊(1)
作者单位:(1)浙江大学哲学系,杭州310058
摘要:胡塞尔的现象学包含了两个向度的统一:一个向度是具有绝对性、统一性的普遍哲学,一种普遍的意识学或存在学;另一个向度则是对直观的、当下的、活生生的实际性经验的描述。由此,存在于整体性和多元性、普遍性和特殊性、同一性和差异性之间的张力得到了统一。这种具有非现成性、历史性和开放性特征的现象学为一门跨文化哲学奠基,也使得现象学与汉语思想传统的结合成为可能。今天汉语现象学在跨文化理解和中西思想资源的“共创性”上成为世界现象学和汉语哲学的典范之一。一方面汉语思想资源借助于现象学方法以“如其所是”的方式得到表达,从...
-
作者:丁帆(1)
作者单位:(1)南京大学新文学研究中心,南京210023
摘要:“现代性”概念传入中国后,对中国文艺理论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由于未能全面理解“现代性”与“当代性”的复杂关系,中国学界的“现代性”研究一定程度上仍存在边界模糊、概念混杂等问题,亟须建构出一套根植于中国本土文艺实践、有效超越现代性理论的文艺理论范式及批评方法。“当代性”在对“现代性”的延展与修正中不断完善自身,这种理论坐标把历史、当下和未来等不同时间维度嵌入文艺创作与批评,使作品内涵和审美意义具有“前瞻性”和“真理性”。中国当代文艺理论建设需从前置的“现代性”过渡到创新的“当代性”,延展“现代性”的合...
-
作者:高奇琦(1)
作者单位:(1)华东政法大学政治学研究院,上海201620
摘要:智能革命给人类社会带来的深远影响正在逐步显现,也必然深刻影响并参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程。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目标是建构一种平衡型国家,其要义是国家与社会的动态平衡。在智能革命的背景下,人工智能技术至少在资源丰富、共识达成、充分回应等方面为国家治理现代化形成重要助力;但亦在安全风险、公民隐私和公平难题等方面对国家治理提出新的挑战。区块链的分布式账本技术、加密技术以及多中心化特征等,则为解决安全、隐私及公平难题提供了思路,从而为智能社会中秩序系统、赋权系统与创新系统的发展完善提供支撑。作为程序智能,人工智能...
-
作者:唐宜红(1);张鹏杨(2)
作者单位:(1)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北京100029;(2)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北京100124
摘要:贸易保护总是伴随着经济波动产生和蔓延,平抑经济波动成为抑制贸易保护的重要途径,而全球价值链(GVC)形成的利益关联使得GVC降低全球经济波动的作用备受关注。基于包含经济波动参数的最优关税模型,从经济波动视角探究GVC嵌入对贸易保护的抑制效应并进行实证检验,可以发现:GVC嵌入对贸易保护存在抑制效应,平抑经济波动是GVC嵌入抑制贸易保护的重要机制,且GVC主导型国家的GVC嵌入通过平抑经济波动对贸易保护具有抑制作用,而GVC跟随型国家通过该机制对抑制贸易保护效果不显著,甚至还可能会加剧经济不稳定,引致贸易保护。随着一国GVC主导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