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陈金钊(1);李德进(2)
作者单位:(1)华东政法大学法律方法研究院,上海201620;(2)广西师范大学法学院,桂林541001
摘要:在制度、体制完备的情况下,法治实现也是个方法问题。法治思维能将法治理念转化为可操作的方法。形式法治和实质法治的区分衍生出两种思维规则。实现形式法治的思维规则包括接受制定法的约束,将逻辑规则作为思维的指南,做到顺从语义、正确使用体系思维、寻求立法者的意图等。而在形式法治难以企及之处,则需要实质法治思维规则的介入,包括带有目的的观察,区分解释、衡量和续造等。如果能用形式法治思维解决纠纷,就不使用衡量、续造方法。法治思维的终极目标是对正义的追求。
-
作者:韩志斌(1);马峥嵘(1)
作者单位:(1)西北大学区域国别学院中东研究所,西安710069
摘要:在西亚北非沿线地区存在一条若隐若现的丝路城市带。这些城市构成了从北非沿海到西亚海滨的“环海边城链”,甚至深入至中亚腹地。阿拉伯帝国的边城起源可追溯至希腊化时期,受到了亚历山大希腊化城市、塞琉古商业—军事城邦、帕提亚自治城市以及萨珊王城的影响。边城是随着阿拉伯帝国的征服运动、为服务于帝国的军事扩张而出现的,其发展共分为两个阶段,即欧麦尔时期和奥斯曼之后的伍麦叶哈里发时期。这些城市在丝路贸易的联结和地方政权的支持下形成了一条横贯亚非大陆的城市带,由此构成了现代中亚、西亚和北非城市带的雏形和丝路城市文明...
-
作者:李包庚(1)
作者单位:(1)宁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宁波315211
摘要:现代性是西方国家在推进现代化进程中构建起的一整套价值理念,是现代化不同阶段所蕴含的内在精神。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由于率先进行思想启蒙和工业革命,因而取得了优先定义现代化、现代性的话语权。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一种新的现代性构建方案,摆脱对现代性的“依赖或脱钩”迷思,合理借鉴发扬现代性的科学与创新、民主、自由、平等与开放精神,又辩证地扬弃了现代性的西方中心主义偏见、制度偏见、价值偏见及生态非正义性等消极因素,自主探索出一条后发国家赶超型现代化的新道路。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型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从理论逻辑、价...
-
作者:王天玉(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北京100720
摘要:劳动法源自国企劳动合同制改革,通过全员书面合同将固定工转变为劳动者,在立法中表达为基于身份的权利集合。随着非规范用工问题的出现,从属性理论进入我国学理和司法,构建了劳动关系认定的“合意—事实”解释框架,形成了从属性身份,并在立法论层面改造倾斜保护学说。但从属性理论无法突破身份构造的固有局限,难以破解超龄劳动者、建筑业农民工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保障难题。顺应数字化和老龄化趋势,应以行为构造重塑身份构造,建立身份与行为的双层结构。劳动法规范以劳动行为为起点,藉由劳动法律行为和劳动事实行为的分类,构造身份化的...
-
作者:方长安(1)
作者单位:(1)武汉大学文学院,武汉430072
摘要:新诗是中国诗歌进入现代社会后的新形态,一方面其发生、发展作为一种现代性事件,本身就是中国精神的体现与“书写”;另一方面,百年来不同时期的新诗作品,创造性地表现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丰富了中国精神体系。新诗书写中国精神具有四大特征与经验:一是将新诗自身建设与中国精神书写相结合,以现代性新诗传承中国精神;二是将中国精神对象化为特定的“事实”,通过具体的叙事、抒情表现中国精神;三是重审民族历史和人文传统,夯实新诗书写中国精神的根基与力度;四是放眼世界,在文明互鉴中拓展中国精神的...
-
作者:杨立华(1)
作者单位:(1)北京大学哲学系,北京100871
摘要:在经过了百多年西典中译的浸润后,当代中国思想的语境已经发生了深刻的改变。在这样的语境下,以重新奠基为指向的当代中国形上学建构的根本困境之一在于,既不能无视西方哲学特别是近现代哲学在思维的起点上的探索和积累,又要避免陷入各种不同形态和程度的主观主义。从纯粹经验世界展开思考,在纯粹经验世界里对变化、时空、心灵与身体、自我与他人等作阐释性分析和论证,可以揭明经验里的客体性的哲学内涵以及经验世界的整体性和关联的普遍性。在此基础上,以不能在作为整体的经验世界里获得理解的根本原理(比如变化的普遍性和恒常性)为关键...
-
作者:燕红忠(1);庄砚(1)
作者单位:(1)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上海200433
摘要:货币对于东西方文明发展来说都很重要,但对中国的意义则更加重大。宋代国家纸币的发明,形成了中西方货币制度发展的第一次分流。从明代中叶起,随着政府货币主导权的消退,货币发行逐渐由民间机构主导,货币形态和信用层级多样,形成了一种地域性货币体系,通过记账转账、划拨冲销、信用支付、对账清算、异地汇兑等机制,实现伸缩性的货币供给和信用扩展。而西方则通过从金银复本位到金本位制的演进及银行制度的发展,逐步形成并强化以银行体系为核心的纸币发行和存款创造货币的方式,构成了中西方货币制度发展的第二次分流。明清至近代时期中国独...
-
作者:吴付来(1)
作者单位:(1)中国人民大学纪检监察学院,北京100872
摘要:对“历史周期率”的科学阐释需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区别于对历史进程中本质必然联系进行深入揭示的历史规律,历史周期率是对中国封建社会频繁出现的治乱兴衰、王朝更替现象的经验描述,本质上是一个关涉政权如何长久实现稳固和长治久安的政治课题。历史周期率总体上可以归结为历史现象“周期性地重演”的历史结果,其发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历史规律必然性的实践运行。与其他社会形态不同,社会主义社会的周期率问题是旧的生产方式压倒新的生产方式即社会形态的倒退,这是提出跳出历史周期率支配可能性和现实性的理论基石。掌...
-
作者:王嘉新(1)
作者单位:(1)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哲学系,西安710049
摘要:20世纪的欧陆哲学历程内含两个哲学动机之间的张力,一个是基于意识哲学构建理性的普遍主义,另一个是如其所是地揭示流动经验中的活力生命。二者的纠缠与张力塑造了迄今为止的广义现象学运动,平衡乃至重构二者的关系也是当代欧陆哲学的内在追求之一。经典现象学没有充分回应对意识与生命关系加以平衡的诉求。时至今日,德法现象学一直在回应着这一诉求,并从意识与生命再平衡的角度,对生命的内涵予以揭示,这些理论探索趋向一种可称作“超越的活力论”的哲学立场。这一立场从力与运动出发,刻画了生命奠基意识并在意识中呈现自身的过程。基于这...
-
作者:翁列恩(1)
作者单位:(1)浙江工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杭州310014
摘要:在新发展阶段提出增强基本公共服务均衡性和可及性的议题,既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也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增进民生福祉和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现实选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共服务主要经历了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定位的缘起、供给侧为主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探索、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可及性政策工具多元发展以及增强基本公共服务均衡性和可及性的治理创新等四个发展阶段。基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中国式现代化、服务型政府等理念,总结提炼增强基本公共服务均衡性和可及性的“制度整合—资源统筹—治理创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