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胡玉鸿(1)
作者单位:(1)华东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上海200042
摘要:以理证法、以理说法是中国古代法律史、法学史的传统,唐律及其疏议堪称这方面的典范。在《唐律疏议》中,表述原理、道理的“理”字共有144个,成为固定词组者有人理、事理、情理、词理、言理、辞理、理法等。从法律功能而言,唐律以理同、理别、理不相须等分辨不同主体、客体、行为间的异同,以正理与非理、理直与理曲、合理与失理、常理与变理判断当事人的行为是否正当,并以此作为行为危害性轻重的标准。唐律中的理并非法律渊源,而是证成规则正当、理解法律意旨以及指导司法裁判的原理、理据、准据。弘扬唐律法理言说的学术传统,对于中华优...
-
作者:吴猛(1)
作者单位:(1)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暨哲学学院,上海200433
摘要:马克思思想中的历史性问题的提出,始于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神秘性质的批判,这一批判揭示了后者以一种虚假的方式“设定”出了关于“观念的东西”和“物质的东西”的关系。马克思辩证法的直接目标在于,在不抹杀物质的东西相对于观念的东西的外在性的前提下建立二者之间的内在关系。普遍性经验对象的提出是这一工作的关键机制。普遍性经验对象在青年马克思与黑格尔哲学,特别是与费尔巴哈人本学的一系列思想对话中经历了内涵变化,不仅与特定历史进程联系在一起,而且其内在包含的“普遍性”维度通过向“普遍性外观”的转变而获得了历史性维度...
-
作者:黄平(1);李奇泽(2)
作者单位:(1)浙江师范大学边疆研究院,金华321004;(2)中国社会科学院财务基建管理局,北京100732
摘要:通过梳理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自由主义扩大英美等国收入不平等的主要影响渠道,从新自由主义理论和经济政策层面分析其加剧收入不平等程度的内在作用机制,揭示新自由主义理论和经济政策如何通过教育市场化、经济金融化、资本全球化和财政紧缩化等渠道扩大英美等国收入不平等程度。有鉴于此,我国在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需要引导资本有序发展,防止私人资本在教育、养老和基础设施等公共品领域野蛮扩张;遏制经济发展的“脱实向虚”,尤其需要防范非金融企业的金融化经营倾向;合理调节资本的收入分配权,提升劳动的收入分配份额;利用税收、社会保...
-
作者:谢鸿飞(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北京100720
摘要:比照经济学中的三次分配理论,私法内蕴了两个半分配层次。初次分配赋予所有私主体以平等的客观权利,私主体通过事实行为和法律行为获得主观权利。法律环境应有利于释放主体能量和创造力,扶持企业家,捍卫竞争中性,促进生产要素流动,以夯实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再分配是对初次分配规则的变更,是私法固有的和应有的功能。它通过均衡私主体在互动关系中的强弱格局,比公法再分配方式更能增进主体自决、捍卫人格尊严,且能使私法实现提升社会福利的国家目标,减少权力运行中的对抗。私法还存在介于再分配与第三次分配之间的第2.5次分配,以牺牲责任...
-
作者:石佑启(1)
作者单位:(1)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法学院,广州510420
摘要:中国治理实践有其独特的发展规律、价值目标和覆盖场域,其在向不同主体、领域、空间延伸的同时,也促进了行政法制度发展。治理实践与创新为行政法学研究提供了经验素材,催生了行政法学研究的价值取向嬗变,促进了行政法的制度功能调适。对接治理的法治需求,行政法学研究应以制度完善为着力点,应通过推动法治规律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治理创新与行政法治相协调、公权力与公民权利相平衡、中国法治与全球法治相统筹实现自身目标优化。循此逻辑,因应治理主要任务变化、治理资源整合、治理范式改造、治理场域拓宽等,通过增强行政法的回应性、包容...
-
作者:石明明(1);张小军(2)
作者单位:(1)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北京100872;(2)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体制改革综合司,北京100824
摘要:我国经济制度建构与演进的内在机理,反映出深化经济改革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形成的问题情境,成为深化经济改革的内在动力。坚持问题导向、探索适配中国式现代化的经济体制过程,即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过程。通过现代化建设与制度建构的交互影响、动态匹配和协同演进,符合中国国情、充满生机活力的经济体制机制不断由实践创造,并随经济结构质态升级而丰富完善。进入改革发展新阶段,强化边际改革创新和梯次推进,深入实施综合性制度试验,日益成为重要的改革推进方...
-
作者:臧峰宇(1)
作者单位:(1)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北京100872
摘要: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实现文化传承发展,将“古今中西之争”转换为文化古今相通与文明交流互鉴,以交融会通的方式促进了文化“涵化”。“第二个结合”形成的新文化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
-
作者:孙正聿(1)
作者单位:(1)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长春130012
摘要: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而构建中国自主哲学知识体系,是当代中国哲学在新时代所担负的重大文化使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形成了构建中国自主哲学知识体系的“独特优势”“深厚基础”和“源头活水”。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打开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创新空间。
-
作者:刘冰菁(1)
作者单位:(1)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南京210023
摘要:1843—1844年间,尽管费尔巴哈哲学是马克思转向唯物主义、创立异化劳动理论的必经之路,但马克思从不是亦步亦趋的费尔巴哈主义者。借助MEGA2新文献可见,最先在《克罗伊茨纳赫笔记》的历史研究中,马克思形成了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唯物主义思想,从而突破费尔巴哈拘于自然领域的哲学框架,自主地从历史现实出发批判黑格尔思辨哲学从而转向唯物主义。随后凭借《巴黎笔记》的政治经济学研究,成功超出费尔巴哈的宗教异化论断,构建独特的异化劳动理论。而且,经由政治经济学的社会唯物主义视角,马克思逐渐跃出费尔巴哈感性直观的抽象哲学框架,为通往...
-
作者:李应志(1)
作者单位:(1)西南大学文学院,重庆400715
摘要:我们生活在一个由现代技术支撑的图像时代,随着印刷复制技术、现代影像与传媒技术的发展,图像成为越来越广泛的文化信息载体。从文化接受的角度看,一种以文字为核心的“阅读”接受形式正在向以图像为核心的“观览”接受形式转换。在图像时代,人们倾向于用图像化主导的观览形式来进行文化接受和交流,不再执着于权威性意义的阐释,而是更愿意一切都能“眼见为实”,从而获得某种自我需要的文化消费和选择的自由。在观览“事件”中,“阅读”的精英性质和权威依赖日益被自我朝向的“观览”所动摇,阐释权力逐渐从精英向大众转移。支配意识形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