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谢增毅(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北京100720
摘要:为克服现有劳动关系概念和认定规则的缺陷,应对平台用工兴起的规则需求,矫正司法实践存在的偏差,我国有必要通过立法对劳动关系概念及其认定方法进行规定。劳动关系的本质属性依然是从属性,核心是人格从属性。从属性可从人格从属性、经济从属性和组织从属性三个角度加以考察,但三个从属性互有交叉,并非泾渭分明。劳动关系概念及其认定的规则体系建构应充分考虑数字时代的特点,规范表达应包含立法和行政意见或司法解释等不同层面的多种形式,在规则的确定性、稳定性和灵活性之间寻求平衡。在规则建构中应积极借鉴域外有益经验,并充分利用本...
-
作者:韩震(1)
作者单位:(1)北京师范大学,北京100875
摘要:从古希腊罗马到现代欧洲,欧洲文明连续性的叙事是19世纪以来欧洲学术界构造的神话。该神话通过扩大古希腊罗马文明与西亚北非等其他地中海文明之间的差异性和断裂性而弱化其关联性,遮蔽西亚北非文明对古希腊罗马文明的影响,夸大古希腊罗马文明与近代西欧或大西洋文明之间的连续性和共同性;通过贬低东方民族的文明,抬高古希腊罗马文明从而进行欧洲特性的构建,并进而将现代发展起来的欧洲特性描述成西方的普遍性特征。实际上,在中世纪之前,古希腊罗马与西亚北非等地中海文明之间的文化共同性、近缘性和连续性要远远超过与西欧的文化联系。在...
-
作者:乔焕江(1)
作者单位:(1)海南大学人文学院,海口570228
摘要:网络文学是一个需要从多维度整体性观察的文学事实。针对当下网络文学批评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网络文学生产实践和发展进程,可以从四个方面进一步拓展与构筑网络文学的批评视野。马克思主义的总体性视野是网络文学批评的根本视野,唯物史观要求把网络文学作为社会生产和再生产的一部分加以考察,辩证唯物主义有助于把握网络文学生产中的具体现实和矛盾现象;新媒体时代数字人文视野是了解网文生产机制的必要条件,数字媒体技术深刻改变了文学活动形态,媒介革命带来的新的媒介环境、大数据算法和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应用,不断重塑网络文学的生产形...
-
作者:颜荻(1)
作者单位:(1)清华大学新雅书院,北京100084
摘要:秘索思(mythos)与逻各斯(logos)是古希腊文明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共同构成古希腊文明的精神内核,对西方文明的形成有着本源性影响。对两个概念进行溯源性研究,有助于从肇始处把握西方文明的发展脉络,从根源处理解其发展动力。mythos与logos并非两个单一概念,而是在二元对立又辩证统一的关系中经历了复杂的变化与互动。两者的地位与权威在不同时期此消彼长,内涵随之变化。由此,在冲突与勾连中构成古希腊文明的动力学原则,从而塑造出独特而丰富的古希腊世界。mythos与logos的动力学直抵古代文明传统自身构造的本质及其奠基性逻辑,其所具有的开...
-
作者:姜萌(1)
作者单位:(1)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北京100872
摘要:1923年,中国语言学领域围绕古音研究的“科学准绳”爆发了一场“古音辨”。经此辩论,“科学”导向的现代研究范式成为中国语言学研究的主流。与此同时还发生了“古史辨”和“科玄论战”。“古音辨”和“古史辨”攻克了中国传统学术“古音”和“古史”两个“堡垒”,“科玄论战”提升了中国学人对“科学”的认知。三场论辩在学术认识论上都推崇“拿证据来”的“求真”,中国文史研究由此整体进入现代化。中国马克思主义学者前进一步,指出“求真”的归宿是“求是”,能做到在物质世界和整体历史进程中回答“为什么”的理论是唯物史观。从此,中...
-
作者:项久雨(1)
作者单位:(1)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武汉430072
摘要:现代性孕育于特定的文明母体之中,不是脱离于现实物质生产的高头讲章。文明现代性作为一个标识性概念,提供了认识现代性的一种历史框架,即深入到历史必然性与历史多样性相统一的问题域来界定现代化的历史形态。中国式现代化探索经历了“器物—制度—文化—文明”的历史转变,是一个逐步深化的历史进程。中国共产党坚持“两个结合”,从文明高度推动现代化发展,带领中国人民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之所以历史地成为可能,关键在于其自身既顺应人类文明发展、社会主义文明发展的历史规律,又遵循中华文明现代转型的历史要求,形塑...
-
作者:王宁(1)
作者单位:(1)东南大学人文学院,南京211189
摘要:在当前投资和出口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相对下降的情况下,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日益凸显。然而,我国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和消费率却长期偏低。中国居民的消费行为在许多方面呈现出与西方消费者不同的情况,需要对这些差异进行理论解释。从文化层面探索中国居民消费及劳动供给的动力问题,儒家二元消费伦理可以提供不同于西方新教伦理和浪漫主义消费伦理的有效解释路径。儒家二元消费伦理不仅解释了中国居民何以为了项目性消费而在日常消费中进行自我抑制(“俭”),而且解释了在现代化进程中居民何以扩大劳动量供给(“勤”),从而助力消费驱动...
-
作者:张波(1)
作者单位:(1)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长春130012
摘要:文明观集中体现了人们对待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文明的观点和态度,是对如何看待文明、不同文明之间关系、人类文明未来走向等一系列问题的解答。中国共产党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既巩固长期执政的现实基础,又不断探寻文明发展规律,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形成了系统的中国共产党文明观体系。中国共产党文明观是特定理论语境、文化背景、实践根基和主体立场的产物,也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文明观和中华传统文明观构成中国共产党文明观的“魂脉”和“根脉”;党领导人民百余年来的文明探索,是中国共产党文明观形成的重要实...
-
作者:辛鸣(1)
作者单位:(1)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091
摘要:共同富裕在中国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鲜明的社会制度逻辑。作为社会理想,体现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精神追求,家国情怀、民胞物与的共同体观念深刻塑造着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作为根本原则,让以劳动为尺度的社会主义制度本质属性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得到坚定贯彻与现实展开;作为现实实践,顺应历史规律与发扬历史主动相得益彰,政党先进性与政策策略科学性同向发力,共同富裕的路线图越来越清晰;作为中国方案,于多样与分化中熔铸真实共同体,在发展与进步中涵养科学富裕观,贡献出现代化进程中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国家样本。中国推动共同...
-
作者:纪莺莺(1)
作者单位:(1)上海大学社会学院,上海200444
摘要:社区志愿者既处在制度体系的边缘又处在社区公共生活的中心,对于基层社会秩序的生成和维系至关重要。通过使用生活史访谈方法深入社区志愿者的精神世界,提出有关社区行动者的类型学,区分出爱好者、奉献者、意见者与中立者四种类型,前两者构成广义的“社区志愿者”。分析积极社区行动者赖以产生的多重文化源流,可以发现家意识、个体意识和单位意识三重线索的交互作用是推动社区志愿者投入公共生活的根本动力。行动者是以生活实践承担多重文化脉络的负载者,社区由此成为从家庭到国家的中间结构。这一探索为理解当代中国城市社区志愿者与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