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增长经济学领军学者。创立“历史需求峰值”模型,指出中国经济需保持5%中速增长底线。近年倡导消费结构性改革,提出“国有资本补充养老基金”方案,推动农民养老金提升至千元级以释放消费潜力。
中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协会会长,农村改革专家。他提出供销合作社应转型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推动农业服务规模化与组织化生产,解决农业低效益问题。其观点被纳入全国供销合作社改革方案,强调通过合作金融弥补农村金融缺口。
农业农村部部长,农业经济专家。他系统研究中国农村土地制度与农民收入问题,合著《调查中国农村》《中国县乡财政与农民负担问题研究》,提出“普惠型农村金融体系”建设方案。任吉林省长期间推动农业现代化试点,2024年调任农业农村部后主导粮食安全与乡村振兴政策衔接。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长期从事宏观经济与国企改革研究。他提出“优化逆周期调节”财政框架,参与多项中央经济政策文件起草,其《农民工市民化:制度创新与顶层政策设计》获中国发展研究奖一等奖(2013年)。近年聚焦数字经济与传统产业融合,在成渝双城经济圈论坛提出“数实融合驱动高质量发展”,主张通过国有资本划拨养老基金激活消费需求。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人口经济学权威。他提出“人口红利窗口期”理论,预测2012年后中国劳动年龄人口下降将导致潜在增长率下滑,主张通过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对冲。其研究获张培刚发展经济学奖(2012年),近年强调“未富先老”挑战需通过户籍改革释放二次人口红利。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聚焦当代资本主义危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提出“金融化-利润率下降-社会撕裂”的危机传导机制,主张通过公有制主体地位遏制资本无序扩张。其团队近年分析美国对华关税战对收入分配的影响,认为技术封锁可能加剧国内技能溢价。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领军学者。其研究重构“生产方式-经济循环-现实范畴”的政治经济学分析框架,提出“数字平台资本”是当代资本主义劳动过程新形态,获第十四届孙冶方奖(2010年)。近年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研究》,主张以“供给侧改革+畅通经济循环”构建新发展格局,相关成果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Monthly Review》等期刊。
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经济学教授,长期致力于中国收入分配与贫困问题的研究,尤其关注城乡差距、财产性收入对不平等的影响以及流动人口的收入调节效应。她与李实、佐藤宏等学者合作开展中国家庭收入调查(CHIP)项目,其研究成果《中国收入差距变动分析》两度获得孙冶方经济科学奖(2014年、2017年),揭示了中国基尼系数超过0.48的结构性特征,并指出资产收入(如房产租金)成为不平等的新增长点。近年她进一步分析政府转移支付与惠农政策的再分配效果,强调高收入群体样本缺失可能导致收入差距被低估。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收入分配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基尼系数研究权威。他自1988年起主导4次全国居民收入调查,发现中国基尼系数从0.382(1988年)升至0.48(2007年),认为高收入群体样本缺失导致官方数据低估约0.04。其研究揭示:城乡差距贡献全国收入不平等的51%,财产性收入不平等(如房产估值)成为新增长点。三获孙冶方奖(2006/2010/2017年),2025年预测“十五五”期间城乡差距略降但城镇内部差距扩大,主因AI技术对低技能劳动力的替代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