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收入分配与财政政策专家。他提出中国收入差距的86%由再分配政策缺陷导致(而非市场因素),主张通过扩大社会保障支出(尤其是农村覆盖)缩小基尼系数,相关研究获第十四届孙冶方经济科学奖(2010年)。其团队测算显示,2018年中国社会保障支出仅降低基尼系数3.66个百分点(OECD国家平均降低10-15个百分点),主因农村养老金规模仅为城镇事业单位的1/38。近年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税制的收入分配效应》,推动个税改革与转移支付优化。
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环境政策专家。作为IPCC评估报告主要作者,研究国际气候制度设计。聚焦"双碳"目标下的转型路径,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推动环境经济学与化工技术的跨学科融合。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可持续发展经济学领军人物。剑桥大学经济学博士,曾任联合国IPCC高级经济学家。提出"生态文明范式"理论,主持国家973计划等项目,在《科学》《自然》发表气候政策研究,获评"万人计划"哲学社科领军人才。
宏观金融与银行监管专家,中国人民大学博士,曾任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经济一局局长。他深度参与中国金融改革政策设计,研究涵盖银行监管、人民币汇率、金融科技等领域,提出“互联网金融监管十二原则”等前瞻性观点。著有《人民币均衡汇率研究》《未来智能银行》等,两获孙冶方经济科学奖,并获“黄达—蒙代尔经济学奖”。作为巴塞尔委员会工作组成员,他推动中国与国际金融监管接轨。2025年3月因病逝世,享年51岁。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中国计量经济学奠基人之一。主持建设清华首个经济学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编著的《计量经济学》成为国家级精品教材。提出"模型设定演绎-检验归纳"方法论,纠正国内计量模型滥用现象,推动实证研究规范化。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投入产出分析专家。其著作《投入产出经济学理论与矩阵理论之间关系的新进展》提出非负矩阵谱理论新方法,为经济系统平衡增长解提供数学证明,获第十四届孙冶方奖。现任长城学者,在矩阵理论与经济模型交叉领域发表多篇国际论文。
国际著名经济学家,波士顿大学教授,行为经济学与决策理论权威。与陈增敬合作建立动态多先验资产定价理论,提出"模糊厌恶"(Ambiguity Aversion)的数学表达,相关成果被诺贝尔奖得主萨金特等广泛引用。其研究融合博弈论与金融数学,推动不确定性经济学发展。
山东大学数学学院教授、中泰证券金融研究院院长,金融数学与非线性期望理论专家。他开创性地提出"Chen-Epstein资产定价模型",解决模糊性与风险量化难题,获第十四届孙冶方经济科学奖(2011年)和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15年)。其与诺贝尔奖得主Lucas的理论对话成果发表于《Econometrica》,成为首位在该刊发文的中国大陆学者。近年主导研发产业链数字支付系统,推动金融科技服务实体经济。
南京大学商学院副教授、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教授,专注于国际贸易、农村发展与公共政策研究。她于2006年获南京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师从刘志彪教授,主要研究外资代工模式、农地制度改革及社会保障政策效应。其与姚洋合作的《中国出口产品国内技术含量升级研究》获第十三届孙冶方经济科学奖(2009年),揭示了出口技术复杂度提升路径。近年聚焦新农保政策对农村劳动力迁移的影响,提出养老金通过缓解信贷约束促进劳动力流动的机制,相关成果发表于《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等顶刊。2018年参与提出"生育基金"政策建议引发社会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