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参事、金融政策专家,提出“有限全球化+充分市场化”金融战略,研究中国改革逻辑,强调收入分配与要素价格改革是经济结构调整的核心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硕士,研究货币政策理论,分析新古典与新凯恩斯主义在货币政策有效性上的分歧,导师为经济学家谢平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制度经济学与企业理论专家,提出“阶梯式渐进制度变迁模型”,长期研究国有企业改革与治理结构创新。他主持“中国宏观经济论坛”科研工作,曾两度获孙冶方经济科学奖。
郭克莎现任华侨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院长,研究领域涵盖产业经济与发展政策。他提出工业增长质量评价体系,主持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996年被授予"中国社会科学院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其代表作《工业增长质量研究》对产业结构优化有重要影响。
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推动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主张“赶超战略”突破比较优势局限,并研究财税改革与金融去杠杆问题。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提出财政政策应转向调节收入分配与优化公共物品供给,控制货币超发风险,完善市场秩序以刺激消费。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农村合作经济研究专家,探讨农民中介组织与农村金融转型,曾获孙冶方经济科学奖,并参与农业政策制定。
中国经济史学泰斗,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的奠基人之一。他1917年生于湖北蕲春,1943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经济系,后进入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经济所前身)从事经济史研究,师从著名经济学家巫宝三。汪敬虞毕生致力于中国近代经济史、外国资本侵华、资本主义发展理论等领域,提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与不发展”作为近代经济史研究的核心线索,深刻影响了学界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认知。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长期研究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等政策。曾任国务院振兴东北办副主任,参与国家体改委、发改委等机构工作,提出就业弹性过低与产业结构不合理相关,主张调整要素分配以缓解就业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