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敬虞
简介
中国经济史学泰斗,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的奠基人之一。他1917年生于湖北蕲春,1943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经济系,后进入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经济所前身)从事经济史研究,师从著名经济学家巫宝三。汪敬虞毕生致力于中国近代经济史、外国资本侵华、资本主义发展理论等领域,提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与不发展”作为近代经济史研究的核心线索,深刻影响了学界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认知。
其学术贡献有:
1. 资本主义发展理论:
汪敬虞系统研究了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发展及受阻过程,提出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导致中国资本主义“未能充分发展”的论断。其代表作《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与不发展》(2002)获孙冶方经济科学奖,成为该领域的经典著作。
2. 外资侵华研究:
耗时40年完成《外国资本在近代中国的金融活动》(1999),首次全面梳理外资银行在华活动,揭示其对近代中国金融市场的控制。另著有《十九世纪西方资本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剖析列强经济侵略的深层影响。
3. 史料编纂与实证研究:
参与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2000),获郭沫若中国历史学奖一等奖;早年编撰的《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至今仍是学者必备工具书。
汪敬虞以严谨扎实的学风著称,主张“做学问要扔到地上嘣嘣响”,强调史料考证与理论结合。他培养了大批经济史学者,并推动了中国经济史学科的制度化建设。其研究不仅填补学术空白,更为理解近代中国经济的困境与转型提供了历史镜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