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就业促进会会长,长期关注就业政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在“经济发展与就业增长”研讨会上提出四点建议:将充分就业作为优先目标、重视服务业发展、支持中小企业、加强职业培训,强调就业增长与产业升级的良性互动。
中央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国际税收与全球治理、数字经济财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多项课题,曾获商务部商务发展研究成果奖、中央财经大学“青年英才”培育支持计划资助。
经济学者,曾与李剑阁、郭向军等合作发表论文《论从抑制通胀到扩大内需转型期的宏观经济政策》,该文获2000年度孙冶方经济科学奖,研究宏观经济政策调整与转型。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中国国情研究开拓者之一。研究领域包括国家发展战略、宏观经济政策,参与国家“十二五”规划制定,主张混合所有制经济是中国最具活力的经济制度,强调民营经济在就业和创新中的重要作用。
国际金融学者,研究国际短期资本流动,代表作《国际短期资本的流动机制》系统分析国际投机、套利和资本外逃的运作机制。1999年以《中国的资本外逃问题研究:1987-1997》获孙冶方经济科学奖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特约研究员,长期从事政府统计与宏观经济核算研究。2000年以《世界银行对中国GDP数据的调整和重新认可》获孙冶方经济科学奖,近年聚焦数字经济增加值测算,提出科学界定数字经济概念的建议。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党组书记、副主任,研究国企改革与创新驱动发展。1999年合著《国企改革攻坚15题》获孙冶方经济科学奖,近年呼吁破除“大企业崇拜症”,强调中小企业创新作用。
世界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之一。他原名林正义,1979年从台湾金门泅渡至大陆,后赴芝加哥大学师从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西奥多·舒尔茨,成为改革开放后首位归国的经济学博士。他提出的新结构经济学强调发展中国家应基于要素禀赋发展比较优势产业,影响全球发展政策。林毅夫曾参与中国“十五”计划制定,并获“改革先锋”称号,其著作《中国的奇迹》《新结构经济学》等在国际学界广受关注。
产业经济学家,研究企业进入退出与产业组织政策。2000年以《企业的进入退出与产业组织政策》获孙冶方经济科学奖,分析汽车制造业和耐用消费品制造业的竞争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