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仇启华(1);解德沅(2);黄苏(3)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2)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3)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世界经济教研室
摘要:本文对马克思阐述的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提出了自己的理解与解释,从理论上分析了当代帝国主义国家工人阶级贫困化的问题。文中具体分析了资本主义积累一般规律本身发生作用的内部条件的变化,以及影响这个规律发生作用的一些外部条件的变化,提出了这一规律的实现在战后发生了一个"曲折"的论点。文中论证了这个"曲折"并不说明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已经不再起作用,它不能、也没有改变受这个规律支配的总的历史趋势。作者搜集和运用了比较丰富的资料,对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人阶级生活的实际状况作了实事求是的分析,力求从大量的较系统...
-
作者:吴建国(1)
作者单位:(1)江苏师范学院政治教育系
摘要:本文从中国逻辑思想史上类概念的发生、发展来探讨逻辑科学的形成。主要内容分为两部分:(1)逻辑上的类概念曲前史;(2)逻辑上的类概念的确立和逻辑科学的形成。围绕类概念形成的过程,作者阐述了墨家逻辑思想的发展进程,并着重解剖了墨家逻辑学的完成形态的特色。其中对许多命题的解释,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
作者:朱光潜(1)
作者单位:(1)北京大学
摘要:本文对郑季翘同志《必须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解释文艺创作》(载《文艺研究》创刊号)一文中关于形象思维问题的论点,提出相反的看法。本文认为:形象思维就是想象,是人类思维的一种方式。它从现象出发,也要经过抽象或提炼工夫,来反映本质和规律。文艺必须用形象思维,才能够创造出富于思想性的反映出生活真实的作品。而那种把思想性等同于概念性,用概念性思想来并吞形象思维的主张,是完全错误的。文艺作品的思想性,即是倾向性。它寓于人物动作和情境的描绘之中,而不是明白说出的政治观点。
-
作者:金开诚(1)
作者单位:(1)北京大学
摘要:本文试图运用心理学原理,结合传统画论及其它文学艺术经验,说明在艺术创作中为什么必须注意再现事物的特征;并论述了艺术家在认识和再现事物特征中发挥的主观能动作用。同时围绕事物特征的认识和再现,对形似和神似问题作了探讨。
-
作者:萧焜焘(1)
作者单位:(1)南京工学院马列主义教研室
摘要:本文根据人类理论思维发展的客观规律,着重论证了辩证法的科学形态。它具体分析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继承、发展的关系,辩证法、逻辑学、认识论三者的本质联系,辩证法三大规律的联系与统一,辩证法基本规律与范畴的内在联系,以及以上这些问题的理论内容与逻辑结构的统一性、严整性、科学性和自身发展的辩证性等问题。它力图澄清多年来一些人用形而上学的方法来论述辩证法所造成的混乱情况。特别是在研究对立统一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为什么马克思将辩证法说成是"否定性的",为什么恩格斯将"否定之否定"作为整个过...
-
作者:范宁(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摘要:本文提出,文学史的研究对象与作家论作品论的研究对象应当加以区别;文学史著作应当探讨和反映文学发展规律,不应是作家作品评论汇编。中国文学史研究者要研究一般的文学发展规律,还要研究革命的进步的文学的特殊发展规律,更要研究中国的革命的进步的文学的发展规律。尽管文学现象错综复杂,只要用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精心探索,这种规律是可以找到的。作者在本文中又提出,文学史的研究者不能将视野局限于文学,还要对与文学史有密切关系的政治史、经济史、哲学史、宗教史等有所研究;仅有一点人云亦云的历史知识,不能胜任探索文学发展规律...
-
摘要:对《国际分工与我国对外经济关系》的意见一《中国社会科学》第一期刊载的《国际分工与我国对外经济关系》一文,提出了一个重要理论问题。过去,我们把"国际分工论"作为勃列日涅夫主义的一个内容来批。苏联打着"国际分工"的旗号搞大国沙文主义是一回事。
-
作者:赵金钰(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摘要:辛亥革命前后,孙中山和中国革命党人留学或避难到日本,结识了一些日本朋友。这些日本朋友之中,有的热心赞助中国革命事业,帮助中国革命党人出版报刊宣传革命,组织革命团体和政党,发动武装起义,对辛亥革命起了重要的作用;有的并非真心援助中国革命,而同日本政府和资本家有着微妙的关系,他们活跃于亚洲大陆,是为了吞并朝鲜,同列强争夺中国的权利,在东北和蒙古建立傀儡政权。本文对这个问题作了综合的考察。
-
作者:曾牧野(1)
作者单位:(1)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
摘要:这里发表的是一九七九年十一月写的一个调查报告,作者在此介绍了广东省清远县改进地方国营工业企业的奖励制度、扩大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改革工业管理体制的情况和经验,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作者认为,对于群众中那些行之有效的试验、创造,应该根据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个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准则,积极地予以支持和引导,以利于适时而又稳妥地调整和改革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中不利于生产力发展的某些方面、某些环节,适应实现四个现代化的要求。
-
作者:樊季刚(1)
作者单位:(1)山西教育学院
摘要:本文对商品经济在历史上产生和存在的原因,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进行了再探讨。作者分析了商品经济萌芽、产生、发展和消亡的全过程,提出:人们在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必然形成的劳动本质差别,是商品产生和存在的原因。本文认为,在社会主义历史发展的现阶段,商品存在的原因还继续存在,因而商品经济就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任何取消商品经济的尝试,都是企图超越历史必经阶段,终归是要失败的。本文提出的论点是否就算最终说明了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原因,说明了社会主义历史阶段商品经济的必然性,这是可以再讨论的。但作者在这里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