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王雅林(1);李金荣(2)
作者单位:(1)《学习与探索》杂志社;(2)黑龙江省妇女联合会
摘要:本文通过对哈尔滨、齐齐哈尔二市的抽样调查,对我国城市职工家务劳动的一般状况进行了具体分析,指出:当前城市职工家务劳动中的不合理时间消耗过大,影响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造成劳动资源的浪费,妨碍劳动者体力的恢复、智力的增进和个性的和谐发展,是需要认真研究解决的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本文认为,造成这一情况的根本原因,是多年来在左倾思想的指导下,走了一条高积累,低消费,重生产,轻生活的弯路,使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生产长期得不到谐调发展。本文还认为,减轻家务劳动需要来取综合的社会经济措施,但是在现有的生产水平条件下,只要...
-
作者:成有信(1)
作者单位:(1)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教育理论教研室
摘要:本文对教育和生产劳动的关系作了史的考察,对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理论作了新的探索。作者认为,现代教育既不象古代劳动者教育那样是和生产劳动溶合在一起的,也不象古代学校教育那样是和生产劳动完全脱离的。教育和生产劳动作为两个过程既互相独立,又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这种状态出现的根源是现代生产,关键是现代科学。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必然性植根于大生产本性的思想,深刻揭示了现代生产和教育发展的普遍规律;而关于使童工边劳动边学习的主张则是他们在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实施这种结合的具...
-
作者:顾颉刚(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摘要:本文是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的遗作。顾先生生前一再叮嘱助手从他的未刊文稿中选出一篇送交本刊,现检出《〈山海经〉中的昆仑区》一文在本期发表。《山海经》是一部幸免于西汉儒者改窜的古书,也是目前所能见到的一部最早的地理书。书中保存着神话传说和古代地理两个方面的记载,反映了当时的民族文化和社会意识,具有极大的研究价值。该书最早记载的关于昆仑的传说,是古代中西交通史上的一个大问题,通过它可以寻出一部分中国古代文化的来源。作者在本文中按照"以《山海经》还《山海经》"的原则,根据该书所记载的材料,经过翔实的考证,论述...
-
作者:刘国光(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摘要:本文考察了马克思的生产劳动理论,认为马克思的生产劳动一般的概念与亚当·斯密的生产劳动第二定义有渊源关系。生产劳动一般应是计量一国社会生产总量的唯一正确的依据。生产劳动一般主要限于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但物质生产劳动不仅包括生产物体形态产品的劳动,也包括提供不具有物体实在形态的某种能量、或者提供某种物质性服务和生产性服务的劳动,此外还包括体现在物质产品中的一部分精神劳动。文章强调对于生产劳动特殊的概念不应从劳动的物质特征而应从价值创造的观点来考察,并且指出应把社会主义意义的生产劳动限制在能为社会提供纯...
-
作者:田光(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摘要:本文认为,由于《资本论》所研究的主体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所以它的逻辑与资本主义本身的历史必然一致;而其逻辑与资本主义形成史、与前资本主义史,则在有些方面一致,有些方面不一致。《资本论》的逻辑和第一种历史的关系决定着它和第二、第三种历史的关系。这是辩证地理解《资本论》始终贯彻逻辑与历史一致原则的基础。
-
作者:金观涛(1);华国凡(2)
作者单位:(1)中国科学院《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2)杭州大学哲学系
摘要:质变一定要通过飞跃才能实现吗?本文通过自然科学的进展和国外数学界近年发展起来的突变理论的研究,就质变方式问题提出了新的看法,认为质变既可以通过飞跃来实现,也可以通过渐变来实现。本文对识别自然现象是飞跃还是渐变提出了一个判断原则,并对质变过程中关节点、矫枉过正和极端共存等现象的规律性进行了探讨。
-
作者:卫兴华(1);何伟(1)
作者单位:(1)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
摘要:本文认为,新近出版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及其优越性》一书(董辅礽主编,北京出版社出版),实际上是一本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的专著,但它不是面面俱到地和泛泛地讲述有关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一般道理,而是有重点和有针对性地从新的角度论述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和特点及其优越性。它指出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所固有的本质属性同某些非本质的甚至违反社会主义原则的社会现象之间的区别;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某些由于工作失误所造成的经济生活中的消极面之间的区别;社会主义的根本内容同社会主义实践初期所建立的某种不完善的、有...
-
作者:岳华
摘要:一九八一年十月十七日,在杭州出席全国宋明理学讨论会的部分中国哲学史工作者,对《中国社会科学》一九八一年第五期发表的《论中国传统哲学范畴体系的诸问题》一文进行了座谈讨论。参加讨论会的除该文作者北京大学哲学系副教授汤一介之外,还有南开大学哲学系副教授方克立、曲阜师范学院副教授刘蔚华、武汉大学哲学系副教授肖(?)父、陕西师范大学历史系讲师陈俊民、天津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杨柳桥、安徽大学哲学系副教授周继旨、广西大学哲学系讲师张军夫、安徽师范大学政教系副教授臧宏、《中国社会科学》
-
作者:敏泽(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摘要:本文认为,在对待民族文学传统的态度上,鲁迅既反对"全盘西化"的民族虚无主义,也反对守旧的"国粹主义"。他始终一贯地批判民族传统中的封建主义思想,又坚定地继承民族优秀的文学传统。鲁迅同时十分重视吸收外来文学的精华,以丰富和发展我国的新文学。本文认为,今天深入地研究这一问题,对于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文学,具有现实意义。
-
作者:于首奎(1)
作者单位:(1)山东省社会科学院
摘要:金春峰同志在《论董仲舒思想的特点及其历史作用》(见《中国社会科学》一九八○年第六期)一文中引《汉书·董仲舒传》中"臣谨案《春秋》谓一元之意,一者,万物之所从始也"一句,认为董仲舒在这里讲的"元"就是指"元气"。我以为这一说法值得商榷。我认为,这里讲的"元",根本不是指作为宇宙本原的"元气",而是指事物的开始。紧接上段引文,董仲舒就对这个"元"字作了解释:"元者,辞之所谓大也。谓一为元者,视大始而欲正本也。"显然,这段话的意思不过是说,《春秋》开头的第一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