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叶世昌(1)
作者单位:(1)复旦大学经济学系
摘要:最近读了李崇淮同志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一九八二年第二期的《论货币形式发展的新阶段》一文,很受启发。我的看法和李同志有相同的,也有不同的,下面仅就纸币能否代表商品总价值的等分值的问题谈谈我的看法。所谓商品总价值的等分值是指以商品总价值除以纸币的流通量乘流通速度所得的商数。这样计算,看起来好象很科学,但实际上是不存在的。理由有以下两点:
-
作者:宋林飞(1)
作者单位:(1)南京大学
摘要:本文是一份关于江苏省南通县农村劳动力剩余问题的调查报告。从文中可以看出;在农业生产责任制普遍实行以后,劳动力剩余问题更加突出;农业劳动力向工副业转移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作者认为,象南通县这样人口稠密的地区,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工副业转移的问题,是一项艰巨的工作。各级有关部门应该进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统计分析,为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信息和条件,作出近期和长远的转移规划。
-
作者:任继愈(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
摘要:文章根据中国社会历史的特点,分析了中国宗教的特殊表现形式。作者认为,儒学所本之六经,带有原始宗教的遗迹,在其后来的发展过程中,又不断补充以封建宗法制的内容,逐步宗教化。宗教的世俗化与儒学的宗教化,二者至隋唐之后更呈合流的趋势。理学是儒、释、道三教合流的结果,它以维护封建纲常为中心。儒教完成于宋代。本文以朱熹为例,指出朱熹的格物说虽然包含着求知于外物的因素,但重点不在于认识自然界并发现其规律,而是一种封建道德修养方法,以期达到封建宗法制所提出的一种所谓"极高明而道中庸"的精神境界,不离开世俗生活而达到一种超世...
-
作者:陆立军(1)
作者单位:(1)中共浙江省委党校
摘要:关于社会主义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划分,目前学术界大体有"窄"、"宽"、"中"三种意见。本文不同意生产劳动只能以物质产品生产为限的主张,但其论证角度与方法同其他"宽派"也有较大差别。作者认为;一、对马克思的生产劳动理论不宜局限于摘引个别论述,而应从《资本论》的总体结构中去把握;二、从根本标志(社会形式规定性)及其物质基础和承担者(劳动内容)两重见地考察各个社会特有的生产劳动,是理解马克思生产劳动理论的关节点;三、在《资本论》中劳动和生产劳动范畴的运动,体现了由抽象到具体以及逻辑和历史的一致。文章还对社会主义生产劳...
-
作者:董志凯(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摘要:本文通过对我国解放战争后期土地改革中一系列具体政策的分析,论证了党领导农民进行土地改革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思想,而不是什么平均主义思想;党的政策是马克思主义和我国农民反封建斗争的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党在土地改革中既支持和赞助农民平分封建阶级土地的要求,又批判和纠正了在小农经济基础上产生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
-
作者:金有景(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
摘要:本文认为,上古韵研究,经宋、明、清以及当代学者的研究.已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传统的方法主要是以古籍论证古音。而汉字不是表音文字,所以传统的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本文试图以同系属语言来论证古音,另找新路,以期取得新的进展。本文运用新的方法和资料,着重对上古韵研究中的四个问题——上古音的不同层次、上古复辅音丰富和上古开音节贫乏、上古韵的声调、上古阴声韵的辅音尾——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以同系属语言进行了论证,并由此而初步得出上古韵部系统应为阴长入、入、阳四分的三十八部的结论。本文在相当程度上是一篇假设性的文章,...
-
作者:舒芜(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
摘要:本文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将要出版的陈迩冬选注的《韩愈诗选》的序言,本刊在发表时已略作删节。文章肯定了韩愈是在盛唐诗歌极盛难继的情况下把中国诗歌继续推向前进的人,认为韩愈在李白、杜甫之后,在诗歌的美学境界和语言风格上进行了新的探索,形成了"不美之美"和"非诗之诗"两大特点,对中晚唐诗,尤其是对宋诗,有着巨大的影响。文章从韩诗的整体品评了它的优劣。在留传下来的四百来首韩诗中,本文直接论及的有五十来首,但不一定都是诗选中选到的。
-
作者:王雷(1)
作者单位:(1)辽宁大学
摘要:本文在肯定斯大林对民族所下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定义的同时,对斯大林关于民族不可能在前资本主义时期形成的论断提出了异议,认为它对欧洲来说是正确的,但对世界其它国家和地区就不完全正确。文章围绕斯大林关于民族形成的四个特征,结合中国古代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历史状况,论证早在我国秦汉之际汉民族就已逐渐具备了这四个特征,而形成一个稳定的人们共同体。
-
作者:赵葆寓
摘要:《中国社会科学》编辑部: 我对《中国社会科学》一九八二年第二期所发曹三明:《明清封建法制对资本主义萌芽的摧残》一文中的一段引文核对了一下,并发表一点看法。《明清封建法制对资本主义萌芽的摧残》一文中,有如下一段话: 恩格斯在谈到经济发展的问题时,曾作过这样一段精辟的论述:"国家权力对于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可能有三种:国家权力可能沿着同一方向起作用,——那时事情就会发展较快;国家权力可能逆着经济发展方向起作用。
-
作者:何祚榕
摘要:为什么斗争性是绝对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既然斗争性是普遍存在着的,而同一性与斗争性又须臾不可分离,那末为什么不能说同一性也是绝对的?——这个问题长期以来被公认为哲学课教学中的一大难点。对此,《中国社会科学》编辑部工作人员何祚榕撰文作了解答和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