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高峰(1)
作者单位:(1)南开大学经济系
摘要:本文指出,资本有机构成这个范畴的意义在于揭示资本构成对活劳动的直接关系,它是由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的价值构成。但资本的价值构成不一定总是与技术构成相一致,应该具体分析资本价值构成中由技术构成引起的变动(这是决定性的)和单纯由资本要素的价值引起的变动(这是形式上的),才能确切判断其经济后果。作者分析了近百年来美国私人制造业和近五十年来全部私人资本的实际统计材料,认为马克思提出的资本有机构成日益提高的规律在二十世纪仍然顽强地起着作用,不过作用的强度有所减弱。
-
作者:刘仲林(1)
作者单位:(1)天津师范大学自然辩证法研究室
摘要:本文从一种广义逻辑学的角度探讨了科学创造性思维的规律问题.着重分析了科学家常用的、以想象和直觉的矛盾运动构成的臻美推理,进而引导出以臻美推理和类比推理为核心的"审美逻辑",从而否定那种认为想象、直觉、灵感是"非理性因素"、"非逻辑方法"的观点。文章以对人类大脑研究的成果为依据.提出了思维运动的"互补链模型",对形象思维和概念思维及其相互关系的解释作了新的尝试。
-
作者:缪钺(1)
作者单位:(1)四川大学历史系
摘要:加拿大籍华人叶嘉莹教授的新著《迦陵论诗丛稿》将由中华书局出版,本文是为该书写的序言,对该书的内容和特点作了较全面的评介。文章认为,《论诗丛稿》诸文,具有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纵观古今、融贯中西的特点,多独到见解。文章还介绍了叶嘉莹的论诗要旨和在中国古典诗词方面的造诣。
-
作者:马启成(1)
作者单位:(1)中央民族学院研究所西北研究室
摘要:伊斯兰教是我国回、维吾尔、哈萨克、东乡、撒拉、柯尔克孜、乌孜别克、塔吉克、塔塔尔、保安等少数民族共同信仰的一种宗教,历史上曾对这些民族的形成及其政治、经济、文化产生过深刻影响。本文认为,中国伊斯兰教的产生是中国和阿拉伯人民友谊的结晶。文章着重阐述了唐宋时期,随着中国和阿拉伯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密切往来,大批阿拉伯、波斯穆斯林商人侨居我国东南沿海,建立"政教合一"的蕃坊和宗教活动场所清真寺,并逐渐"华化",从而把伊斯兰教传播到中国的历史过程,这一情况为十三世纪以后伊斯兰教在中国的进一步广泛传布和发展奠...
-
作者:马洪(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
摘要:本文认为,我国人民在民主革命、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中所取得的一切胜利,都是马克思主义的伟大胜利,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结果。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所取得的成就是多方面的。其中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关于我国社会主义现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和国民经济管理体制,关于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和经济发展战略,关于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搞现代化建设,在认识上比以往有突破,在实践上有进展,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
作者:成有信(1);李克敬(2)
作者单位:(1)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教育学教研室;(2)《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
摘要:本文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无产阶级政党革命实践的角度,分析了我国知识分子的阶级地位与社会作用,阐明了制订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的科学依据。作者回顾了中国革命历史进程中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的四次调整,说明了在这一问题上党的正确路线、正确政策同"左"倾路线、"左"倾政策作斗争的情况;批驳了把知识分子的阶级成分与阶级属性对立起来,从而把我国知识分子的主体看成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种种错误认识;论证了知识分子在我国当前社会阶级结构中所处的地位及其在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与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的重大作用。作者还在对知识分子贯彻...
-
作者:刘溶沧
摘要: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物资经济研究所财经研究室研究人员刘溶沧就科技进步条件下的劳动力再生产问题提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生产力发展的不同阶段,特别是在科学技术的不同发展水平上,劳动力再生产的特点、状况和要求是各不相同的。对此,我们要做具体的历史的分析,采取相应的措施,以保证我国劳动力的智力和技能水平的提高。
-
作者:金苏(1)
作者单位:(1)江苏省苏州第二毛纺厂
摘要:《中国社会科学》杂志一九八二年第六期上刊登刘世德同志的《施耐庵文物史料辨析》一文,是一篇持之有故、言之成理的好文章,我很爱读,希望贵刊今后多多刊登这样的好文章。另外,刘世德同志在文中说:"例如,有人说。
-
作者:吕大吉
摘要: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副研究员吕大吉著文,论述了宗教在社会历史上和阶级斗争中的作用问题。吕文先从方法上批判了那种把世界观的正确或错误与政治上的进步或反动等同起来的形而上学的错误。接着,文章又提醒人们注意可能走向另一极端的两种偏向;其一是"宗教工具论"。作者指出。
-
作者:张国平(1)
作者单位:(1)黑龙江省农业银行干部学校
摘要:《中国社会科学》一九八二年第四期所载周晓寒同志的《从宏观角度论证经济发展速度与经济效果的关系》一文,对经济效果的两个方面分别作了分析、论证,读后很受启发。但是,文章中有个观点值得商榷。文章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