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杨堃(1)
作者单位:(1)法国里昂大学理科
摘要:对于民族的概念和分类,多年来在国内外民族学界一直存在着不同的意见。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根据自己长期研究的体会,对民族概念问题上存在的分歧进行了分析,归纳出三种不同的用法:一、斯大林的民族定义,最初是指资产阶级民族而言,后又包括社会主义民族;二、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说的从部落发展而成的民族,是指文化民族和文明民族而言的,包括奴隶社会民族、封建社会民族和资产阶级民族;三、把民族分为文化民族和自然民族两类,并把民族学研究的对象限制在自然民族或原始民族的范畴,这是资产阶级民族学家的习惯用法。作者认为,民族学研究中所说的民...
-
作者:李绍明
摘要:纳日人自称为"纳日"(Nazl)。中外学者对他们的族别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认为纳日人是纳西族的支系,一种认为纳日人是蒙古族后裔。四川省民族研究所李绍明同志撰文提出新的见解。他指出,元、明时期确有不少蒙古族士兵落籍纳日人地区。
-
作者:施议对(1)
作者单位:(1)《文学评论》
摘要:本文对建国以来词学研究中若干有探讨价值的问题进行了评述。本文认为,在词的长期发展演化过程中,苏、辛的变革既推进了词体的发展,又导致了词体的蜕变,不能笼统地将苏,辛变革看作词体发展的方向。本文不同意将宋词作家划分为豪放、婉约两大派,提出苏、辛两家风格不同,难为同派;不同意把"以诗为词"当作普遍规律加以颂扬,认为"以诗为词"有利有弊,不可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指出词具有特殊的艺术表现能力,应重视其艺术价值研究。同时,本文也就有关作家研究中的问题,针对不同看法进行分析论辩,发抒己见。最后,对当前词学研究工作,也提出了若干...
-
作者:温儒敏
摘要:鲁迅很珍爱他的散文得集《野草》,然而这也是他作品中比较难懂的一部。《野草》诞生五十多年来,注家蜂起,评说纷纭,理斛是很不一致的。这跟《野草》特殊的表达方式也有关。它是含蓄深沉的咏怀诗,所抒发的是特定历史条件下作者个人的心境,又较多地运用了隐晦曲折的手法,要准确地把握作品的内涵、情调和艺术特色,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孙玉石同志的《<野草〉研究》
-
作者:肖国亮
摘要:把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理解为一个具有各种复杂联系的有机结构的系统运动过程,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的肖国亮认为,这体现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就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系统方法。它对于我们的社会科学研究有四个要求:其一,
-
作者:明纲
摘要:《唐声诗》是我国第一部系统探讨唐代诗乐和唐人歌诗实况的专著。诗入乐,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长期以来,有关的研究著作却不多见;对唐代诗乐的探讨,更显得薄弱。任半塘的《唐声诗》一书,在这方面进行了可贵的开拓。
-
作者:周原冰
摘要:列宁曾经说过,"政治就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但是,不应把列宁这句话孤立起来理解,而应该从列宁说这句话的历史背景领会它的精神实质。华东师范大学的周原冰教授指出:第一,列宁这句话是针对1920年11月苏维埃俄国当时的情况说的,并非用来对"政治"
-
作者:乙丁
摘要:葛力教授是我国学术界的一位老前辈,长期从事外国哲学史的研究工作。他在五十年代曾撰写过一些论述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的文章,由上海人民出版社汇编出版。此后,作者再度搜集资料,参阅了六十多本中外文著作,进行深入学习和钻研,博览贯通,重建结构,反复琢磨,刻意求真,于1981年完成了这本系统地论述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的专著。
-
作者:楼远(1)
作者单位:(1)浙江省财政学校
摘要:在《论联产承包责任制》(载《中国社会科学》一九八二年第六期)一文中,林子力同志指出:联产承包制(主要是包干到户)中的按劳分配与个体经济中存在的"多劳多得"的区别,在于前者存在着活劳动的直接交换,而个别生产者彼此之间并不进行这种活劳动的直接交换。我认为,包干到户也不存在活劳动的直接交换。
-
作者:张战生
摘要:不久前,理论界流行着一种观点,将"人的解放"看作马克思哲学思想发展过程中贯彻始终的指导原则,认为创立科学的关于"人"的哲学是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实质。张战生认为:这似乎是强调了马克思的思想发展的内在统一性和整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