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梁治平(1)
作者单位:(1)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
摘要:本文举出,拉丁语中与"法"的概念有关的二词Jus和Lex,指出,前者兼指法、权利,同时有正义、衡平、道德的含义;后者通常指具体规则。而中国的古代法,不论是夏、商、周三代的"刑"、春秋战国的"法",还是秦汉以后的"律",其核心都是刑,既无Jus和Lex的分层,更无权利、正义的意蕴。作者通过对中国及古希腊、罗马国家产生的描述分析了中西方法的观念及法的功能的差异,并通过这种差异论述了不同民族历史进程和价值取向的不同以及中西文化之间的区别。
-
作者:顾诚(1)
作者单位:(1)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
摘要:明朝前期全国的耕地数,一直是学术界关心的问题之一。对于洪武年间留下的两种相距甚远的田土总数,国内外许多学者进行过探讨,作出了不同的解释。本文作者依据对明代官修典籍和地方志的研究,提出一种新的看法;明初,全国土地是由行政系统和军事系统分别管辖的。行政系统管辖的土地数汇总于户部.就是记载在明前期实录中四百万顷左右的数字;而洪武二十六年修成的《诸司职掌》所载近八百五十万顷耕地数则是包括了行政和军事两大系统在内的综合数字。本文探讨的内容直接涉及对明代卫所制度的重新认识以及明代官、民田所占比例的估计,读者不难从...
-
作者:李醒民(1)
作者单位:(1)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科学哲学研究室
摘要:"张力"本是物理学中的一个术语,库恩首先把它引入科学哲学之中,即提出"必要的张力"这一概念。本文作者认为,善于在对立的两极保持必要的张力乃是一种卓有成效的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准则,并分别以爱因斯坦这一典型例证和物理学史的史实论证了自己的观点。最后,作者论述了这一认识论和方法论准则的丰富内涵和主要依据。
-
作者:潘啸龙(1)
作者单位:(1)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
摘要:关于屈原《九歌》的来源、性质、写作背景、篇目结构、内容主旨等的研究,学术界一直有着不同意见的争论。本文针对《九歌》研究的现状,从分歧较大的一些问题入手,作了较全面的探讨。文章本着百家争鸣的精神,对历来的《九歌》研究作了认真的回顾,根据个人研究所得,对旧说作了评述、阐发和修正,对近些年来的某些新说,也作了一番考察和评判。文章并对《九歌》的源始、流传中演进、变化的情况、《九歌》篇目结构之"谜"、祭神形式,以及它的主旨和它表现人神关系的特点等,进行了一些探索。
-
作者:张雨林(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摘要:本文从我国新型城乡关系和基本国情出发,论证了我国城市化道路和小城镇的建设问题。文章认为,城市化并不是一个独立起作用的规律,而是城乡相互作用下的社会历史进程。我国城市化的道路,只能是城乡协调发展下的城市化,即城乡经济和社会的互相渗透、互相依存、互相促进。小城镇是这个网络中的一个面广量大的层次。它既是乡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集中点,又是城乡和工农业发展的协调点。文章认为,现阶段我国城乡和工农业发展总的来说是一致的,但是它们之间也存在着矛盾。通过小城镇这一社区有机体,可以协调城乡和工农业之间的矛盾。文章最后部分...
-
作者:田居俭(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杂志
摘要:本文认为,该书所评的史家,基本上荟萃了以往史坛的精英;撰文者多是当今史坛的名家与新秀:该书资料翔实、内容丰富,品题精当,富有学术性与权威性,是我国史坛后来人对先行者治史得失的研究、探讨与悟思的结晶。这部书最值得称道之处是创新与开拓。作者用对比的手法,列举事实,说明以往中国史学史的研究尽管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也暴露出某些弱点,其中最突出的是见书不见人(或存在见书不见人的浓重痕迹)。这部书最使人感到新颖的是:选用了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史书的写法,把各领风骚的史家分别放在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我国史学发展的长河中进行分...
-
作者:李克敬
摘要: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六届第四次会议通过了我国的第七个五年计划。"七五"计划的中心是改革。"七五"时期将是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的关键时期。邓小平同志指出:"在这段时间里,经济体制的全面改革将涉及政治、教育、科技等各个领域。"因此,"
-
作者:易丹柯(1)
作者单位:(1)湖南省湘乡县图书馆
摘要:编辑同志: 我是一名社会科学爱好者,也是贵刊一名热心的读者。几年来,由于工作的方便,每一期《中国社会科学》我都要认真地读一读,对某些特别感兴趣的文章甚至精读两遍以上。每当看到不少年轻的社会科学工作者在贵刊发表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
-
作者:刘林平(1)
作者单位:(1)南开大学社会学系
摘要:什么是社会学?社会学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究竟如何?这是长期使社会学界和哲学界感到困惑的难题。对于这一难题,《中国社会科学》1985年第5期陈烽的《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学科地位再认识》一文提出了自已的看法。
-
作者:曾启贤(1);陈端洁(1)
作者单位:(1)武汉大学经济学系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的发展,需要建立新的宏观经济理论。黄达著《财政信贷综合平衡导论》虽然没有包含宏观经济理论的全部内容,但为建立宏观经济控制理论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本文从四个方面评论这一著作:全书的主题和体系;在理论上作出的重要成果;分析方法的特点;值得商榷的问题。本文认为,应当立足于中国的经济现实,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原理,有鉴别有取舍地汲取外国的经济分析,突破日见陈旧的理论概念和分析结构,将质的分析和量的分析有机地结合,把人们的视界引向社会主义的宏观经济运行过程,引向如何促进经济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