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庞朴(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
摘要:本文认为文化结构包含三个层面:外层是物的部分,即马克思所说的"第二自然",或对象化了的劳动;中层是心物结合的部分,包括关于自然和社会的理论、社会组织制度等;核心层是心的部分,即文化心理状态,包括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趣味、道德情操、宗教情绪、民族性格等。这三个层面彼此相关,形成一个有机的系统。中国近代所发生的中西文化冲突,无异于文化结构的逻辑展开:从鸦片战争,经洋务运动,至甲午战争,是在器物上"师夷之长技"的时期;从甲午战争,经戊戌变法,至辛亥革命,是在制度上进行变法的时期;从辛亥革命,至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从文化深...
-
作者:王瑶(1)
作者单位:(1)北京大学中文系
摘要:本文对近几年来关于中国现代文学史分期问题的讨论进行了考察,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自己的意见。文章认为,文学史的分期应当充分重视文学本身的历史特点与实际,而不应生硬地套用通史的框架;应当从中国近代历史的特点与实际山发,而不应简单地套用外国的某些近代史观念。文章考察了"五四"新文学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在思想、语言、艺术等方面的主要特点,剖析了它和在此之前的文学的根本性区别,从而认为,"五四"仍应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起点。关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论点,作者认为应到1976年"十年浩劫"结束时为止,因为建国以来的文学和从"五四"开始...
-
作者:马敏(1)
作者单位:(1)华中师大历史研究所
摘要:本文运用社会心理学理论,具体考察了中国近代商人心理结构变化的若干特点。作者认为,在外层动态情绪方面,中国近代商人具有四个特点,即危机感、自重感、落伍感、归属感,其中,危机感起着支配作用,自重感是在危机和变局中产生的自我评价,落伍感是在危机重压下产生的一种真正清醒的意识,归属感则是在危机和恐惧心理驱使下所作出的向心聚缩和自我塑制。而普遍缺乏安全感,重新寻求稳定中心,则构成其最本质的共同情绪特征。在内层心理特质方面,中国近代商人的心理结构具有某种新旧交叉融洽但又由旧趋新的特征,其中虽有民族文化的沉淀,但更有延续...
-
作者:朱延福(1)
作者单位:(1)中南财经大学经济学
摘要:本文探讨了复杂劳动的性质,复杂劳动的程度,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的换算方法和换算系数。作者认为,劳动力的社会必要培育费用决定劳动力的复杂度,劳动力的复杂度决定劳动的复杂度,劳动的复杂度决定复杂劳动所创造的价值量的大小。在劳动成果分配问题上,作者主张谁对培育劳动力投资谁受益,他赞同这样的观点:"只有花费劳动者个人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形成的劳动能力,才是劳动者个人的‘特权"’。结论是:各级劳动力在同样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按几何数列递增,劳动报酬应该按算术数列递增。作者认为,这可以作为工资制度改革的一种依据。
-
作者:晓亮(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
摘要:本文认为,经营是同商品经济相联系的范畴。以经营为尺度的分配必然是按经营成果分配。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由于企业是独立和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在个人消费品的分配中必然要把经营的因素引进来,从而使按劳分配不那么纯而又纯。但影响经营成果(收入)的因素很复杂,必须进行具体分析和区别对待。一方面要把那些不是由于经营者主观努力而得到的收入排除出去,另一方面要使企业和劳动者只能依靠改善经营管理和提供有效劳动来扩大自己的收入。这是经济体制改革要解决的任务之一。
-
作者:郭元晞(1)
作者单位:(1)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摘要:本文认为:在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中,按劳分配与商品经济相联系,具有与马克思设想的不再存在商品经济的条件下的"等量劳动领取等量产品"不同的特点。企业之间主要是商品交换关系;企业内部实行的按劳分配要受商品交换关系的制约。而且,按劳分配并不是我国社会主义现阶段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唯一原则。与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相适应,在经济体制改革中还出现了与按劳分配不同的按经营成果分配和按资金分配。
-
作者:沙莲香(1)
作者单位:(1)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
摘要:本文对我国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基础及其内容体系作了比较深入的论证和探讨。作者认为,社会心理学对社会心理现象规律性的认识与把握是同对人的本质的认识与把握分不开的。西方社会心理学各学派在对社会心理实质的理解与研究中所出现的各执一端的弊病,说明从理论上正确解决人的本质问题对社会心理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由此出发,作者概述了马克思的人论模式及其提出的依据,指出这一模式是我国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作者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和我国社会改革的实际,论述了遗传工程、计算机技术、大众传播媒体以及社会、经济改革对社会心理所产...
-
作者:柳延延(1)
作者单位:(1)上海师范大学政教系
摘要:本文比较详细地分析了经典信息理论对信息的抽象和处理方法,考察了现代信息理论对信息概念的进一步拓广,并且指出,只有全面和准确了解自然科学对信息概念所作出的规定,才能作出对哲学和科学的进一步发展有启发意义的哲学概括来。
-
作者:陈乐民(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西欧研究所
摘要:作者认为,"欧洲统一"这一历史观念是一个灵活流动的广义的概念,它的发展经历了三个历史时期:1.自欧洲进入近代史阶段至十九世纪中叶,这是理念时期。由于欧洲战祸频仍,这一时期的学人及政治家提出了欧洲通过联合以求安宁的思想。2.自十九世纪中叶至二十世纪中叶,舆论酝酿时期。"欧洲统一"由学人及政治家的构想变为一种运动。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今,生成时期。二战后,由于各国力量的消长而增加了西欧各国的内聚力,"欧洲统一"的理想有了物化的实体如欧洲共同体,从而迈出了从无到有的第一步。作者着重指出,"欧洲统一"这一目标的实现需以民族...
-
作者:查汝强
摘要:《中国社会科学》1986年第3期刘兵、王作跃、熊伟、陈恒六、仲维光五同志所撰《对查汝强同志两篇文章中一些自然科学问题的商榷》(下简称刘文)对我的文章大都断章取义,作了曲解。同时,刘文反映了他们自己在知识方面的某些缺陷和观点方面的某些错误。现逐点加以说明。 (1)关于狭义相对论的空缩时延效应刘文根据我文章中的一句话:"狭义相对论发现了物体在运动中空间距离(在运动方向上)缩短、时间过程变慢的规律",就说我"把‘空间距离缩短、时间过程变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