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陈乐民(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西欧研究所
摘要:作者认为,"欧洲统一"这一历史观念是一个灵活流动的广义的概念,它的发展经历了三个历史时期:1.自欧洲进入近代史阶段至十九世纪中叶,这是理念时期。由于欧洲战祸频仍,这一时期的学人及政治家提出了欧洲通过联合以求安宁的思想。2.自十九世纪中叶至二十世纪中叶,舆论酝酿时期。"欧洲统一"由学人及政治家的构想变为一种运动。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今,生成时期。二战后,由于各国力量的消长而增加了西欧各国的内聚力,"欧洲统一"的理想有了物化的实体如欧洲共同体,从而迈出了从无到有的第一步。作者着重指出,"欧洲统一"这一目标的实现需以民族...
-
作者:查汝强
摘要:《中国社会科学》1986年第3期刘兵、王作跃、熊伟、陈恒六、仲维光五同志所撰《对查汝强同志两篇文章中一些自然科学问题的商榷》(下简称刘文)对我的文章大都断章取义,作了曲解。同时,刘文反映了他们自己在知识方面的某些缺陷和观点方面的某些错误。现逐点加以说明。 (1)关于狭义相对论的空缩时延效应刘文根据我文章中的一句话:"狭义相对论发现了物体在运动中空间距离(在运动方向上)缩短、时间过程变慢的规律",就说我"把‘空间距离缩短、时间过程变慢。
-
作者:舒芜(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
摘要:本文是对周作人一生的功罪是非的概观。本文认为,研究周作人的问题的重要意义,在于周作人身上就有中国新文学史和新文化运动史的一半,在于鲁迅的存在离不开他毕生和周作人的相依存相矛盾的关系,在于周作人的悲剧和中国文化传统、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性格有着甚深的联系。本文认为,在"五四"新文学和新文化运动当中,周作人在外国文学的翻译介绍方面,在新的文学理论文学批评的建设方面,在思想革命的号召和实行方面,在新诗的创作和理论探索方面,在小品文的创作方面,成就和贡献都是当时第一流的,开创性的,别人无可代替的,将永远成为中国新文学宝...
-
作者:史冲
摘要:道教的研究,如果从传教士的翻译工作算起,可以说在上一世纪里已经有了一些尝试。本世纪以来,国外的不少学者对道教研究的兴趣颇深,不仅出版了《庄林续道藏》这样的可贵资料,而且通过现代科学手段把《正统道藏》的有关信息输入电脑贮存。在国外的道教研究中,出现了不少有成就的专家学者。在我国,自本世纪以来也陆陆续续有一些关于道教研究的著述问世,其中如陈垣先生的《南宋初河北新道教考》、许地山先生的《中国道教史》、傅勤家先生的《道教史概论》、陈国符先生的《道藏源流考》、王明先生的《太平经合校》和《抱朴子内篇校释》。在台湾...
-
作者:杨海坤
摘要:我国的行政法学研究起步较晚。近两年来,法学界才开始对它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现将讨论情况概述如下。一、如何理解行政法这一概念的内涵? 我国学者在使用行政法这一概念时,对它的内涵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狭义的理解,是把行政法看作行政立法或行政机构立法。作这样理解的同志认为,行政法是由规定行政部门设置、职责范围的行政机构立法和规定行政工作人员培养、考核、选拔、任用、晋升、奖惩、退休办法的人事行政立法两部分组成的。
-
作者:罗首初(1)
作者单位:(1)复旦大学经济系
摘要:本文论证了劳动力流动的客观基础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微观效益要求。文章通过分析我国现有的劳动力配置过程,说明长期以来劳动力不流动与配置不经济的重要原因,是传统体制扭曲了微观当事者的行为,并由此论证了改革劳动制度的必要性。文章还讨论了为保证新的劳动制度建立并正常运行,必须清算的理论障碍和应该解决的实际问题。前者包括三个方面:劳动市场,攸入调节供求,待业。后者涉及两个问题:企业用工成本上升与用工人数相对收缩趋势:宏观就业失衡。
-
作者:郭齐勇
摘要:沈福伟同志的近著《中西文化交流史》,作为周谷城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化史丛书"之一种,在海内外的中国文化研究热潮中,与读者见面了。本书是建国以来第一部从文化史角度研究中外关系的专著。它以通史的体例,按照历史发展的脉络,介绍了自新石器时代至十八世纪中国文化的起源与传播,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欧洲、非洲地区的交通,以及中国与上述地域的文化在碰撞、拒斥、交流和融合过程中出现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全书涉及面非常广泛,从商周时期华夏文化与草原文化的接触,到春秋战国时期丝绸之路的出现;从汉代西域南北两道的形成,到汉唐期...
-
作者:凌毓侬(1)
作者单位:(1)中共中央党校理论部
摘要:本文从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同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的内在联系中阐述了经济体制改革与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的同步关系。作者首先考察了不同经济形态对国家形态的决定性作用,指出政治形态的发展如同社会形态的发展一样,也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而在经济比较落后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恰恰缺少一个伴随着商品经济与社会化大生产充分发展的历史过程。作者认为,术产阶级政党在取得政权之后,应该通过大力发展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不断提高生产的社会化水平,以逐步实现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直接结合,并通过不断发展与完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使...
-
作者:顾萱
摘要:我国历代封建统治者为何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修建规模巨大的陵墓以及用来供奉、祭祀、朝拜的建筑"寑"和"庙"呢?原因除了他们十分迷信,推行"事死如事生"的礼制外,更重要的是作为推崇皇权和加强封建统治的一种手段。我国陵寝制度始于何时,经历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同当时的社会状况、政局的变动又有什么关系呢?这些问题都是杨宽教授在该书中所研究的。该书以皇陵为重点,纵观了中国坟丘墓的发生及其演变过程,涉及的年代,上起春秋、战国,下至明、清,达二千几百年。它不仅叙述了中国皇陵的形态和规模,而且详尽地阐述了相关的祭祀制度及其相应的...
-
作者:殷南根
摘要:这本书由作者近年来所写数篇相对独立的论文组成。在通读全书后,读者就会发觉,从思想史角度探究中国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始终是该书各篇的核心课题。围绕这个核心课题,作者分别论述了"在构成中国文化—心理结构中起了最为主要作用的那些思想传统"(第298页)。作者于此提出并强调的研究课题显然是前人忽视了的。前人研究思想史,往往把思想史说成哲学史或者各种思想史的凑合体。而该书作者则不然,他试图揭示出我国古代各种思想传统中的某种共同的东西,这就是中国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