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陈允吉(1);卢强(1)
作者单位:(1)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
摘要:本文系一篇书评。它站在综观"五四"以来我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著作之得失的高度,对罗宗强先生新著《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作出评价。肯定这是一部在研究方法上独具特色。在整个研究成果上也比相应的文学理论批评著作更具体、全面的好书。文章钩玄提要,指陈本书的精华所在,对书中的不足之处亦不讳言,均本着有利于科研、有益于读者的精神而论之。
-
作者:郭湛(1)
作者单位:(1)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
摘要:本文从哲学上概括地考察了人的主体性的起源和发展。文中提出,人的主体性是在与客体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的人的自觉能动和创造的特性,其发生和发展过程可划分为三个时期、九个阶段。初级期是自在、自然、自知和自我的主体性诸阶段,转折期是自失的主体性阶段,高级期是自觉、自强、自为和自由的主体性诸阶段。人的主体性的演化具有历史的性质。个人的主体性和人类的主体性演化的一般过程和逻辑是一致的。
-
作者:黄时鉴(1)
作者单位:(1)杭州大学历史系
摘要:本文对元代法制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即元代有没有一部完整,系统的法典的问题作了多方面的辨析。作者指出,自明初起,论者多谓元代没有成律,只有条格,元法同《唐律》没有继承关系。对此,作者通过对《大元通制》比较全面系统的考察,提出了新的见解,认为《大元通制》是元代法典的代表作。在体系上,它是一部以《唐律》为范式的完整而系统的法典,其中的"条格"是以往"令"、"格"、"式"三者的混合,其中"断例"的"通例"部分,就相当于以往的"律"。在内容上,它虽然包含有明显的蒙古法因素,并且打上了蒙古族统治元代社会的印记,但就其基本精神而言,...
-
作者:罗嘉昌(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现代外国哲学研究室
摘要:物理实在观的变革对传统的客观实在概念提出了挑战,要求放弃对客观性的直观观点,代之以辩证的理解。本文在给出统一地表述物质各种性质相互关系的公式基础上,探讨了客观性辩证重建的方案,提出了以把握方式与对象世界相耦合为基础的多世界理论,并引入投影说,得出成系列的本体论模型谱,说明了各种本体论的相互关系及相对性质;主张将物质是客观实在的定义与主客体辩证法统一起来,确认客观实在即是"物质-实践"统一体中的可客观化方面,因而具有属人的、历史的和相对的性质。这种辩证的实在观强调作为物质的客观实在与人的融洽性,不仅与物理实在...
-
作者:袁振辉(1)
作者单位:(1)无锡江南大学马列主义教研室
摘要:教育中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的关系问题,是教育哲学和教育、教学理论中的重要研究课题。本文在肯定理性因素在教育中的重大作用的同时,概述了忽视非理性因素的作用在教育上造成的不良后果,指出了唯理性教育模式的局限性。在此基础上,作者从不同的角度进一步阐述了教育中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的辩证关系,比较深入地论证了教育中逻辑与直觉、认知与情感、科学与艺术的互补性。作者指出,教育工作应该重视培养受教育者人格的完整性,实现受教育者内在世界诸因素协调平衡的发展,即逻辑与直觉、理智与感情之间相反相成、协调互补地发展。为达此目...
-
作者:王富仁(1)
作者单位:(1)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
摘要:本文认为,鲁迅早期的文化思想经历了一个从"兴业"到"立人"的发展演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迅速积淀了中国近代历史上从‘洋务派"到"维新派"再到‘革命派"所取得的主要文化思想的成果,并在西方文化的持续影响下走上了自己独立发展的道路。这同时也是他的文化思想不断调整和完善的过程。其中的每一步,对于他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整体性批判的认识,对于他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现代化调整的战略思想的形成,对于他后来的整个文化思想系统的形成,都是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的。没有这个不断的建构过程,也就不可能形成他后来的深刻而又完整的现...
-
作者:古祖雪(1)
作者单位:(1)中南工业大学社会科学系自然辩证法研究室
摘要:本文试图在物理学与哲学的双重背景下,对玻恩的不变量思想作出系统的评述。作者认为,玻恩的不变量思想是克莱茵的"爱尔兰根纲领"和格式塔心理学的物理化。它对诸如属性与表现、概念的本性与结构、物理实在等量子力学提出的认识论问题作出了回答。玻恩的不变量思想正确反映了量子力学的认识特征,是现代西方科学认识论中的一颗明珠。他为我们解决现代科学的认识论问题,提供了范例。
-
作者:张朝尊(1)
作者单位:(1)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系
摘要:本文认为,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主义农业中不存在绝对地租,因为绝对地租的存在条件,除土地所有权外,还要有发达的商品经济。要使我国农村商品经济发达起来,必须按商品经济规律办事,逐步提高农产品价格,消灭工农产品交换的"剪刀差";同时,逐步实现土地的社会主义国有化,解决社会分工发展同土地使用权分散的矛盾。实现土地的国有化以后,便可自觉利用绝对地租规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特别是农业现代化建设服务。
-
作者:詹承绪(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
摘要:程德祺同志在《中国社会科学》1985年第4期发表的《母系制实例研究的可喜成果——读〈永宁纳西族的阿注婚姻和母系家庭〉、〈永宁纳西族的母系制〉两书》一文(以下简称程文),对拙著《永宁纳西族的阿注婚姻和母系家庭》一书进行了评论,我们感谢作者对拙著的关注,但对文中的某些见解不敢苟同,特提出以下两点商榷意见。一,程文认为,永宁纳西族的阿注婚姻应该属于群婚。
-
作者:张友谊(1)
作者单位:(1)山东大学哲学系
摘要:《中国社会科学》1986年第4期发表的刘奎林同志的《灵感发生新探》一文(以下简称刘文),对于灵感的发生及其本质作了可贵的探索,读后颇受启发。但我觉得文章中还存在着一些疑点,值得进一步探讨,特提出来和作者商榷。第一,刘文在论述灵感发生时提出了"显意识和潜意识相互作用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