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曹之虎(1)
作者单位:(1)上海市经济研究中心
摘要:本文按照历史顺序,比较系统地研究了马克思关于所有制的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作者认为,马克思的所有制理论是一个体系,其内涵极其丰富。马克思既把所有制当作生产关系的总和,又把所有制作为生产关系的基础。特别是在后期,马克思明确地把所有制作为生产的前提和基础,指出了主体通过对客体生产条件的关系而形成的生产关系,在不同的社会形态里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并且论证了所有权、占有权、支配权、使用权既可以统一由一个所有者行使,也可以分离开来由不同的主体行使。这些对于我们研究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所有制关系和经济体制改革都有指导意义。
-
作者:王元麟(1)
作者单位:(1)中央歌舞团
摘要:本文通过历史的考察,探讨了中国舞蹈独特的发展道路与审美特征。文章认为,中国舞蹈经历过秦汉以后的发展,到唐代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宋代是我国舞蹈发展的转折期,明清处于衰落。直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兴起以后,中国舞蹈才逐渐成为舞台表演艺术。作者对中国舞蹈在宋以后走向衰落的原因进行了探讨。认为主要是宋明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礼教对人的束缚与封建宗法制的强化,扼杀了人们感情的自然表达,首先扼杀了以人体造型为基本手段表达感情的舞蹈艺术。文章分析了中国舞蹈在遭受挫折以后的独特走向,论述中国舞蹈的一些基本审美表现与特征。认...
-
作者:张伯伟
摘要:方孝岳先生的《中国文学批评》,初版于1934年,而今三联书店重印此书。中国文学批评的研究始自"五四"运动以后。在《中国文学批评》出版之前,已有了陈钟凡先生的《中国文学批评史》和郭绍虞先生的《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卷。《中国文学批评》
-
作者:王东明
摘要:图书馆是人类文明的产物,有悠久的历史。人类文化的发展有了文字以后,才产生了用文字记录的文献,有了文献,就为图书馆的产生奠定了物质基础。图书馆是收集、整理、保存、传播人类文化知识的重要基地,是为读者提供阅览书刊资料的文化机构。图书馆学是一门研究图书馆。
-
作者:韩志国
摘要:《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的改革、开放和发展》(以下简称《发展》)一书,汇集了刘国光等同志1982—1985年间撰写的5篇研究报告。这些报告是中国社会科学院部分研究人员的集体攻关之作,包括:《关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问题》(写于1982—1983年);《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体制的总体设想》(写于1984年5—8月);《深圳经济特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战略》(写于1985年2—4月);《经济体制改革与宏观经济管理》(写于1985年9—11月);《对"六五"
-
作者:万俊人
摘要:经国务院、国家教委批准,由国际形而上学学会(International Metaphysics Society)与北京大学哲学系联合倡导和主办的"人与自然"学术讨论会于1987年7月25至27日在北京大学举行。与会者共有正式代表17人,列席代表10多人。其中国外正式代表8人,他们分别来自美国、加拿大、比利时、印度。
-
作者:华然;陈石
摘要:约翰·沃尔夫冈·歌德(Johann Wolfgang Goethe,1749—1832)是德国伟大的诗人、文学家,也是一位卓越的科学家、思想家。他学识广博、多才多艺,不仅文艺创作成就卓著,而且在哲学、历史学、造型艺术和自然科学诸方面也都富有成果。他的文学作品被誉为19世纪初西方"世界的一面镜子"。恩格斯推崇他是文艺领域中"奥林帕斯山上的宙斯"。
-
作者:鲁秉越
摘要:所谓"哲学学",是关于哲学活动和哲学理论本身的构成和发展规律的学问。其任务,是从科学的角度,对哲学进行抽象的反思,以找出某些规律性的东西。这种反思固然早已有之,古今中外许多哲学大家关于哲学本身的种种议论,均属此例。然而对哲学的全面、系统的反思,以构筑起一整套理论来,曾付阙如。而在今日,人们正在努力实现哲学的现代化。
-
作者:王德亚
摘要:二百多年来,清人孙洙(蘅塘退士)的《唐诗三百首》(以下简称"孙编本")一直被视为昭示诗学途辙的法式,在历史上为数众多的唐诗选本中,它是流传最广、影响较著的一种。值得欣喜的是,今人著名古典文学研究家马茂元教授和中年学者赵昌平先生于研究从前唐诗选本的基础上,认真分析了"孙编本"的优点并洞察了其不足,合作编注了《唐诗三百首新编》,由岳麓书社出版。出书以后,
-
作者:冯之浚(1);张冠生(2);薛正强(3)
作者单位:(1)上海科学学研究所;(2)《中州学刊》;(3)河南省人才研究所
摘要:本文运用"朦胧"、"模糊"、"混沌"三个概念,分别从史的角度考察了艺术、科学和哲学的发展演变过程,认为三者大体相似地留下了一个"模糊—清晰—模糊"的运动轨迹。作者并进一步试图从其总体联系和"逻辑共同点"上来探讨三者发展进程中的内在统一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