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戴园晨(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摘要:本文指出,自从科尔内的《短缺经济学》传入我国以来,经济理论界通常把社会主义国家发生经济过热和物资短缺的原因归之于传统的经济体制,这是不全面的。实际上,社会主义经济运行中的许多问题都根源于经济政策而不是经济体制。经济政策的正确与否对于经济稳定增长还是起伏波动有极为紧密的联系。一种正确的发展政策可以抑制经济体制内蕴含的扩张冲动,一种错误的发展政策则会加剧经济体制内蕴含的扩张冲动。经济政策的目标是多元的,有的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有的相互矛盾,相互对立。对多元的经济目标的优先顺序的选择和彼此间的合理配组,是制定...
-
作者:杨国荣(1)
作者单位:(1)华东师范大学
摘要:本文对胡适的认识论思想与实用主义探索—评价理论的同异作了深入细致的比较和分析,指出胡适在销知入行、融真于善、以评价取消真理的客观规定等方面,大致与实用主义一脉相承;但胡适又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了知与行的相互作用,对作为探索过程起点的"问题"作了"实用上的"和"理论上的"二重规定,这与实用主义有所不同。另外,胡适还肯定了清代朴学"实事求是"的治学原则,并把这一原则与近代西方的科学方法沟通起来,从而在实用主义的理论框架下附加了为真求真的精神。胡适徘徊于菩与真两极之间,留下了值得总结的思维教训。
-
作者:赵旭亮(1)
作者单位:(1)山西财经学院马列主义教学部
摘要:马克思关于市场价值决定的一系列论述和原理,包含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它涉及社会生产和社会需要,市场供求,市场竞争,两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市场价值和市场价格以及各类不同市场机制之间的内在联系等许多内容。在阐述市场价值决定机制时,一定要将各种要素相互联系,综合分析。
-
作者:郭德宏(1)
作者单位:(1)《中共党史研究》杂志
摘要:建国以来,在中国现代史、中共党史教学与研究中,对于旧中国各阶级土地占有状况及发展趋势,一般都沿用1950年《关于土地改革问题的报告》的说法,即认为占人口总数10%左右的地主富农占有土地总数的70—80%,而占人口总数70—800/的劳动人民只占有土地总数的20—30%。在解放前几十年间,地权越来越集中,失去土地的农民越来越多。本文作者在广泛占有材料的基础上,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较具体、深入的分析研究,提出了新的见解。作者认为,中国地域广阔,情况复杂,但就多数地区看,约占人口总数10%的地主、富农,占有土地总数的50%至52%左右,约占人口总数9...
-
作者:章方松
摘要:近读董楚平著《吴越文化新探》,深感这是一部以多维视野、据证求实的思维方式探索吴越文化的好书。早年的史学大师王国维曾提出看待历史要具有"多维视野",涉及范围要广。陈寅恪概括王氏学术观点为三方面:"一曰:取地下之实物与纸上之遗文互相释证……;二曰:取异族之故书与吾国之旧籍互相补正……;三曰:取外来之观念与固有之材料互相参证……"(见《王静安先生遗书》
-
作者:刘世华
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40多年来,资本主义获得了巨大发展和深刻变化,出现了许多新现象和新特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理论界对当代资本主义发展变化中的这些新现象和新特点,进行了探讨,1988年明确提出需要对资本主义再认识,并且对一系列问题提出了新的看法。一、关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和基本矛盾 1.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众所周知,列宁在《帝国主义论》中概括出帝国主义有五大经济特征。
-
作者:刘春建
摘要:方以智是我国明末清初卓有成就的学者。时代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把他推上了研究哲学的道路。他以"坐集千古之智"的批判精神,创造出庞大而复杂的哲学体系,尤其是他"寓质测于通几"的科学观和"借远西为郯子"的中西文化观,可谓在中国哲学发展史上独树一帜。近年来,中国哲学史界的一些学者运用现代科学方法论的原理,探索方以智的生平及其哲学思想。
-
作者:吴学谋
摘要:丛大川同志: 读了您在《中国社会科学》1989年第1期上的文章《泛系方法论为哲学现代化提供了什么?》,有许多感触,也促进了我对自己工作的再认识。下面提几点看法,同您讨论。一。
-
作者:李树琦
摘要:近年来中国逻辑史界的研究成果很多,也各具特色。作为逻辑史研究,原本就应该跟其他史学研究一样,其重心在于史的事实和史的规律上。史的事实,主要包括史料的发掘、整理和解释,以及理论上的初步分析和推论。前一段中国逻辑史界的主要成果明显地带有这一层次的特点。史的事实固然是史学学科的基础,但是我们的研究工作不能停留于此,还需要在揭示"史的规律"
-
作者:曹旅宁
摘要:早在50年前,陈寅恪先生就指出:"一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取用此材料,以研求问题,则为此时代学术之新潮流。敦煌学者,今日世界学术之新潮流也。"但是由于敦煌文书精品大量流入外国,50年来,中国敦煌学研究开展得并不充分,"敦煌在中国,敦煌学不在中国"的怪论甚嚣一时。中山大学教授姜伯勤先生出自对祖国敦煌学终将复兴的执着信念,穷十年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