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李京文(1);郑友敬(1);杨树庄(2);龚飞鸿(3)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2)国家统计局平衡司;(3)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技术经济理论与方法研究室;
摘要:本文是一项国际合作完成的数量经济学成果。作者运用乔根森等人的生产率度量法,对我国1953—1990年的长期经济增长和1981—1987年34个产业部门的短期经济坩长,进行了严格的计算测量,得出了有关经济增长总量和增长源的数据。文章通过计量分析的数据说明,我国从1953年到1990年的38年间,经济增长快于大多数西方发达国家,总量增长主要来源于资本和劳动投入。实行改革开放的方针以来,生产率增长的贡献明显上升,但部门产出的增长则主要来源于中间投入,生产率增长的贡献亦不平衡。
-
作者:张难生(1);叶显恩(1)
作者单位:(1)广东省社会科学院
摘要:本文研究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发展与广州历史的关系。从航道的开辟、造船与航海技术的改进、海上丝路商品结构的交化、历代王朝的政策等方面进行了探讨。认为秦汉时海上丝路已经兴起,广州已是一要港。吴晋南朝时期,通往印度洋的丝路开通,广州在南海中的枢纽地位得以确立。唐代广州迅速繁荣,臻于极盛,宋代又有所推进。元朝时泉州取代广州,成为中国对外贸易主港,明代外贸中心又回到广州,一直到清中期。但从明初起,海商力量受挫,19世纪时,中国在海洋贸易市场陷入了衰败的厄运。
-
作者:卢淑华(1);韦鲁英(2)
作者单位:(1)北京大学社会学系;(2)国家教委教育管理信息中心
摘要:本文根据北京,西安、扬州三市的抽样调查资料,从方法论的角废,对生活质量研究中主、客观指标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探讨。文章在研究生活质量模型时,除引入客观指标外,还增加了参照标准对主观生活质量指标的影响这一项,并通过中介评价指标将客观指标系列进行综合,形成了三级主、客观作用机制的模型。此模型可以较大地增加对生活质量满意度的解释力。文章具体运用这一模型,给出了北京、西安、扬州三市居民住房、工作、婚姻等领域满意度以及总体生活满意度的量化模型,并对生活质量的定义及当前我国生活质量研究的重点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
作者:邢贲思(1)
作者单位:(1)中共中央党校
摘要:本文通过对意识形态范畴的历史源流及其与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形式、社会科学诸范畴之间关系的考察,认为意识形态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范畴,它是社会意识的一部分,是系统地、自觉地反映社会经济形态和政治制度的思想体系。本文还通过论述意识形态的三个特点,说明了意识形态对社会存在的相对独立性;并提出意识形态的四种社会功能:一、意识形态作为舆论的作用,二、意识形态作为思想上层建筑的作用,三、意识形态的教育手段的作用,四、意识形态作为精神文明手段的作用。本文还就与意识形态密切相关的若干现实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自己的看...
-
作者:葛晓音(1)
作者单位:(1)北京大学中文系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东晋玄学自然观向山水审美观的转化。作者考察了玄言诗从郭璞的道家之言向佛理转化的过程,认为支遁《逍遥论》所标新理,是由道家之言转向佛理曲关键。其新义是承认以物的"至足"为逍遥的前提,达到"以适为得""快然自得"的境界,从而推动了山水游赏的风气。在佛理化的玄言的催化下,山水诗逐渐臻于独立,并具有了区别于以前所有写景诗的全新意义。这样,"自然"作为一个抽象的哲学理念便转入了审美范畴。
-
作者:王宁(1)
作者单位:(1)北京大学英语系
摘要:本文认为,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泛文化现象和文艺思潮,80年代初进入中国文坛,随后在先锋小说中便被创造性地接受,形成某种与其他中国作家和西方后现代主义作家同中有异的独特性——后现代性。其基本特征为:(1)自我的失落和反主流文化;(2)反对现存的语言习俗;(3)二元对立及其意义的分解;(4)返回原始和怀旧取向;(5)精英文学与通俗文学之界限的模糊;(6)嘲弄性模仿和对暴力的反讽式描写。对于这种实验性或探索性的创作,作者着重考察了后现代主义在中国当代先锋小说中的接受与变形,并分析了它所产生的积极和消极作用。
-
作者:赖永海(1)
作者单位:(1)南京大学哲学系
摘要:本文从思维模式的角度探讨了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一、受佛教"真如本体"论的影响,中国古代学术思想由"天人合一"论走向"心性本体"论;二、受佛教"反本归极"和"顿悟"说的影响,中国传统的修行方法由"尽心、知性则知天"走向注重"发明本心","体悟本体";三、佛教特别是禅宗注重"顿悟"的思维方式对中国古代的诗、书、画等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
作者:王锺翰(1)
作者单位:(1)中央民族学院历史系
摘要:清代满族统治者的民族宗教政策是成功的。一、在东北满族发祥地,满族奠基人努尔哈齐对东北各族实行招纳、吸收、融合的民族政策及兼容并包、具有一定开放性的宗教政策;二、在内外喀尔喀蒙古,推行分而治之并限制利用的政策,宗教上为政治目的而提倡信仰藏传佛教;三、在新疆天山南北路,采取旗治、民治分而治之及限制新疆与内地人员交往的政策,并尊重那里的伊斯兰教信仰;四、在西藏、甘青地区,大力提倡,利用藏传佛教以为统治工具,三次出兵西藏,有效地维护了祖国统一和领土完整;五、在西南诸省推行改土归流,改交了土司、土官割据一方的局面,交...
-
作者:朱庆芳(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摘要:本文针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第二步战略设想,即在1991—2000年实现小康的紧迫任务,分析了实现小康目标的基础条件;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并参考国际上有关社会指标体系的内容和方法,制订了包括60多个具体指标的我国小康社会指标体系,列出了2000年的奋斗目标。文章还对2000年小康目标进行了综合评价和分析,并对全国和地方小康社会指标体系的制订及综合评价方法作了简要介绍。
-
作者:杜敬(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
摘要:本文是作者阅读了近几年出版的《中国土地改革史》、《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演变史》、《中国土地改革史(1921—1949)》等4部关于土地改革史专著后,就土地改革史的研究方法和若干理论问题发表的一些看法。关于研究方法,作者着重围绕资料的概括性和典型性、观点的鲜明性和客观性、总结的科学性和现实性等问题阐述了自己的见解。关于土地改革理论问题,作者分别对党的领导与依靠群众的关系、反封建与平均主义的关系、富农的阶级属性及剥削性质、土地改革与武装斗争及建立和巩固政权的关系等问题论述了自己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