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王宏波(1)
作者单位:(1)西安交通大学社会科学系
摘要:协调通常被理解为构成整体各部分间的和谐统一,其实质是把协调等同于平衡。本文认为,平衡与不平衡分别是系统整体状态的一个方面,不完全平衡是系统演化的一个基本特征。平衡转化论的局限性在于注重整体的稳定忽略了整体的演变。作者进一步指出,协调是揭示系统整体状态性质的范畴,它反映了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双重规定,即它是相对于人与社会的需求,关于系统结构演进的一种控制状态,既表现为主体对客体系统的操作规定,又表现为客体系统结构转换的发展规定。
-
作者:李京文(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
摘要:本文认为,90年代将是世界科技迅速发展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年代。因此,研究世界科学技术发展趋势,正确评估我国的科技现状,制订适当的发展战略,对于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具有极为重大的意义。基于这一认识,作者在分析当代世界科技进步新特点的基础上,从我国科技发展的现状出发,阐述了加速我国科技进步的基本思路、主攻方向、发展目标、方针政策以及科技体制改革等问题。
-
作者:郑成思(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
摘要:本文介绍了关贸总协定将知识产权保护作为一个特殊的单项作出规定的原因,就其中有关版权保护的客体条款以及保护原则和保护措施等条款与海峡两岸现行版权法的相关条款进行了分析对比,指出了三者之间的相同之处及存在的差距,以及我国“复关”及台湾地区“入关”后,关贸总协定将对两岸版权制度发生怎样的影响,并对中国大陆一方如何改进其版权制度以便更加符合国际惯例提出了建议。
-
作者:王德敏(1)
作者单位:(1)山东工程学院稷下学研究所
摘要:战国时期,齐国在国都临淄稷门外设置学宫,招聘天下贤者来此讲学。于是,“谈说之士期会于稷下”,“不治而议论”,故称为“稷下学”。稷下学自田齐桓公午始兴,中经威、宣、闵、襄,至齐王建共六世,约有150余年的历史。它作为当时各国的文化学术中心,虽经几度盛衰,却以历时最久、学者最多、著述最丰、学风最淳而著称于世,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然而对这一重要文化现象,从汉代至近代几乎无人问津。直到本世纪30年代,才陆续有学者注意。金受申的《稷下派之研究》(1930年出版),虽仅两万字,却是专题研究稷下学的开端。钱穆...
-
作者:王主玉(1)
作者单位:(1)北京社会科学院
摘要: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蕴涵丰厚,可是研究专著尚不多见。本书从广义文化的角度,对中国茶文化的含义、特点、茶文化与人们生活的关系、中国茶文化对人类文明的作用等,进行了翔实的考察与探索,给人们以有益的启迪。本书作为一部专著具有如下的鲜明特点: (一)对中国茶文化的萌生、形成、发展和演变过程,以及茶文化所包含的茶艺、茶道、茶的礼仪和生活中与茶相关的社会文化现象,茶文化所融汇的儒、道、佛诸家的思想和哲理等。
-
作者:黄燕生(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和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这一变化中,个体户扮演了重要的社会角色,也受到了社会各方面褒贬不一的评价。那么,个体户究竟是怎样的一个社会群体,它的崛起对城市社会生活、对经济体制改革、对社会结构的分化与整合产生了什么样的作用和影响,是迫切需要从社会学的角度加以深入研究的问题。时宪民的学术专著《体制的突破——北京市西城区个体户研究》一书就是试图研究与回答这些问题的具有开创性的力作。
-
作者:傅白芦(1)
作者单位:(1)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
摘要:黑格尔这位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近代西方哲学史上的巨人,并未因逝世后160多年时光的流逝而“死”去,他的渊博的学识和不无晦涩的语言中饱含的深刻思想,依然长期强劲有力地影响着进步的人类社会。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界在马克思为研究黑格尔哲学开辟的航道上,虽然已经努力击鼓挥桨,但还远未穷尽其合理内核,也远未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这不仅表现在不少新的领域尚待开拓,而且在一些大家熟知的领域也被认为再难提出什么新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