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童星(1);林闽钢(1)
作者单位:(1)南京大学社会学系
摘要:本文对我国农村贫困标准线问题作了新的研究。文章提出,使用特困线(活命线)、温饱线(贫穷线)、发展线(脱贫线)代替现行单一的贫困线(脱贫线),既可较全面准确地反映农户生活的层次和差距,又能将扩大再生产、转入商品经济发展轨道作为脱贫标志,具有较强的科学性。作者还具体列出了我国农村贫困标准线及对不同家庭、地区、年份贫困标准进行微调的测定方法和测算结果。
-
作者:冯子标(1);靳共元(1)
作者单位:(1)山西经济管理学院
摘要:本文认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由于社会经济条件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因此资本这一范畴,同工资、利润等经济范畴一样,抽去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性质,把它融进社会主义实践,便可演绎出”社会主义资本”这一重要经济范畴。文章从资本一般和特殊的哲学角度,紧密结合社会主义实践,分析了确立“杜会主义资本”范畴的客观必然性,论证了“社会主义资本” 的性质、特点、作用及其理论意义。
-
作者:李剑鸣(1)
作者单位:(1)南开大学历史研究所美国史研究室
摘要:本文探讨了美国印第安人和白人两种文化接触的历史条件和产生冲突的基本原因。认为,由于这两种文化在势能与性质上的巨大差异和接触时的历史条件,当时难于形成平等交流和相互竞争的局面,也消除了彼此融合的可能性。印第安人因文化差异和压力巨大而生抵触,不能主动吸收白人文化;白人文化因势能极强而萌发优越感,以征服、重塑土著文化自命,由此对土著文化采取种族主义的压迫和改造的对策,从而给印第安人带来了长久而沉重的悲剧。这段历史的教训是,人类各种文化就其所处环境和所具有的功能而言,本无优劣之分,只有在平等和开放的条件下进行接...
-
作者:王小盾(1)
作者单位:(1)上海师范大学研究所
摘要:本文对敦煌文学资料及其所提出的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总结性的讨论。首先对敦煌文学作品分类问题展开论述,指出传统分类的缺陷,明确了敦煌作品作为表演艺术之底本的本来性质,在否定传统三分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以讲经文、变文、话本、词文、俗赋、论议、曲子辞、诗歌为体裁样式的敦煌文学的概念体系。其次,以历史上的中西文化交流为背景,论述了敦煌文学各品种的文化渊源,认为唐代讲唱艺术是西方文化和中国本土文化相融合的果实。最后,论述了敦煌文学资料对于中国文学研究的意义,作者认为敦煌作品不仅向研究者提供了新的资料,而且提供了一种新...
-
作者:王宏维(1)
作者单位:(1)华南师范大学哲学管理学研究所
摘要:本文认为,社会价值规范只有同时兼有“个体功效性”和“社会功效性”,而“个体功效性”必须兼有“义”“利”两个方面,才能有力地发挥其价值引导和价值统摄作用。那种与单一计划经济相应的社会价值规范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其社会功能日益萎缩。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社会价值规范的功能调这主要在于:肯定追求并实现个体利益的合理性及其积极意义,建立以个体利益为主导的经济动力结构;肯定“交换关系普遍化” 的进步作用并遏制其负面效应。而在其结构调整方面,则应在“终极”与“工具”的双层式结构之间,加入“建设有...
-
作者:姜波克(1)
作者单位:(1)复旦大学国际金融系
摘要:本文分析了实现人民币自由兑换应具备的条件、开放兑换后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实施人民币自由兑换的时机和步骤。作者认为,实现人民币自由兑换会给我国经济带来一定的好处,同时也会带来风险和问题。从总体上来看,我国目前尚不具备开放兑换的条件,不宜急于求成。此外,“复关”在即,而“复关”会对我国经济产生一定的冲击,因此稳健的做法是,待我国经济基本上消除了“复关”的不利影响之后,再来考虑实施人民币的全面自由兑换。在这个过渡时期,要扎扎实实做好开放兑换的各项准备工作。
-
作者:张宇(1)
作者单位:(1)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
摘要:我们正在经历着一场以市场为导向的深刻的社会变革.在这场变革浪潮中,市场价值以及作为它的表现形式的货币,正在成为社会价值体系的基础,传统的价值体系和价值观念正在经受着最严重的挑战和打击.
-
作者:邵道生(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摘要:在有关当前社会是不是存在道德衰退的问题上,在我们的学术界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道德衰退不仅是一个现实,而且是相当严重的,已经到了不得不认真地解决的时候了;另一种观点则否定道德衰退现象.
-
作者:王鍾陵(1)
作者单位:(1)苏州大学中文系
摘要:本文以作家地位的沉浮和文体的兴衰为主要考察对象,从文本的社会性传播和意义性张扬的角度出发,论述了文学史运动的内在机制及其展开形式。文章分别说明了文本传播的种种情况,偶然因素、个人喜好在文学史运动中的重要意义,历史转折时期文学史运动的突进式发展以及新文体的兴起,阐述了读解活动对宋以后文学史运动方向的重要作用。最后,作者提出文学史著作的撰写,应遵循文学状况的复原与读解的梳理相统一的原则,并阐述了原生态式把握文学史运动的思路。
-
作者:赵璧如(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
摘要:作者认为,近年来我国心理学界出现的用认知的专门术语取代认识的基本概念的倾向存在着重大原则性失误。作者指出了这一倾向产生的根源,并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分析了由此导致的种种概念与术语、理论与思想的混乱。作者认为,认识是心理学的基本概念,通常理解为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包括感觉、知觉、注意、表象、记忆、想象、思维、语言等;认知是心理学的专门术语,表示记忆过程的一个基本环节,记忆过程则是认识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二者之间是一般与个别、整体与部分的辩证统一关系,不能把二者视为同一,更不能用认知取代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