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苏力(1)
作者单位:(1)北京大学法律系
摘要:本文从社会分工的角度研究了法律活动专门化的问题,包括法律人员的职业化、专业化和司法活动相对独立的问题。文章认为法律活动专门化是由于现代社会高度分工而产生的,因此提出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法律活动专门化是一个非常可能发生的趋势。基于此,文章进一步分析了这一趋势可能带来的“正面”和“负面”影响。文章还具体分析了法律为社会服务和舆论监督司法这两个命题在目前对中国法律活动专门化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
-
作者:胡小平(1)
作者单位:(1)西南财经大学经济研究所
摘要:本文认为,在以自给半自给小生产者为主体的微观结构中,粮食的市场供给与需求呈负相关变动,通过粮食提价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粮食生产的不稳定问题,而推行粮食适度规模经营可使粮食生产比较效益的降低因规模效益的增长而得到弥补。自然条件是造成地区间经营规模差异的一个主要原因。南方模式的“临界规模经营——雇工经营——机械化经营”道路,以其渐进性使农户有可能通过自己的逐渐积累解决农业现代化所必需的资金;北方模式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基础上通过对土地实行“统种分管,区域种植”,以适度规模经营促进了农业劳动力转移,但需要以农业...
-
作者:张厚义(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摘要:本文就私营企业主是由哪些社会角色演化而成的,这一阶层的发展现状和基本特征以及是否新生的资产阶级等问题表明了自己的见解。作者认为,我国现阶段出现的私营企业主与50年代私营工商业者之间没有任何的渊源与继承关系;私营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结构的组成部分;私营企业主阶层是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的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的帮手而不是新生的资产阶级。
-
作者:孟宪忠(1)
作者单位:(1)吉林大学社会发展研究所
摘要:本文通过对西方近代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及现代东亚一些国家和经济起飞的动因的分析,认为发达的市场经济都内蕴着一种文化精神。文章指出,中国要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实现经济的持续、稳定和高速发展,也决不能缺少文化精神的定位和推动作用。文章重点阐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文化精神”的具体内涵,即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人文社会价值取向、文化的动力作用以及塑造现代文明新人。文章还就如何培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文化精神提出了目己的看法。
-
作者:张同道(1)
作者单位:(1)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
摘要:本文认为,中国现代诗在由30年代的象征主义到40年代的后期象征主义的演进过程中,西南联大诗人群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文章对该群体形成的时代背景、文化语境、诗型特点、美学贡献等进行了论析。认为:西南联大诗人更直接地以西方现代诗为参照,自觉地追求诗情元素由情绪内质到思想、经验内质,诗体架构由单声部向多声部的转换,并对诗语的符码系统进行了变革。在美学方面,他们重新阐释了现代诗与现实的关系,既坚持诗作艺术的自足性与独立品格,又不拒绝对现实的介入,对30年代现代诗回避现实斗争、陶醉于“小我”感伤的倾向进行了有力的救正。从而...
-
作者:韩经太(1)
作者单位:(1)北京语言学院语言文学系
摘要:本文从宋世风流的角度出发,阐释了宋词兴盛的内外动因、宋词从传声的艺术转化为吟咏的文学的过程,以及宋词婉约本色的建构模式。作者认为,宋世风流既指那种与都市商业繁荣相团依的歌舞佐酒、浅斟低唱的文化生活时尚,也指在宋学与禅学的特殊背景下不妨随俗蝉娟的士林风习。宋世风流与宋代特殊的文化政策和经济政策,是造成词体大盛于宋的内外动因。而士林风流与市井风流合拍,亦即雅俗合拍、传统风范与现实风情合拍,导致了应歌便唱之旨与吟咏自足之趣的交接、碰撞和转型性融合;同时,也导致了兼容流丽娇媚与雄深雅健两端而终成风流儒雅之格的...
-
作者:吴景平(1)
作者单位:(1)复旦大学历史系
摘要:本文指出,本世纪上半叶,中国金融中心经历过数度区域性变迁,这在世界近现代金融发展史上是极为罕见的。其主要原因是:一、旧中国中央政权直接控制金融机构和主要金融业务;二、中国近代金融资本家阶级在经济上、政治上的不成熟、不独立。作者认为,对成为金融中心的区域来说,这种变迁造成的影响是双面的,即一方面推动该地区工商实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又常常因发生金融风潮而引发该地区的经济危机和社会危机,这是旧中国统治集团违背经济规律和历史发展潮流的政策措施导致的必然结果。
-
作者:汤在新(1)
作者单位:(1)华南师范大学经济研究所
摘要:本文认为,尽管现代经济生活发生了重大变化,马克思的价值概念仍然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的内在规律的理论表现。然而这一点似乎并未引起人们足够重视,学术界也未取得共识,以致在说明资源配置及其相关的一些现实问题时,往往求助于西方经济学的某些价值概念。围绕这一问题,文章从按比例分配社会劳动的实现形式、价值规定与要素配置、价值规定与社会需求等方方面面,详细地论述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是市场经济理论体系的基石。并指出,那种认为马克思的价值理论不能说明资源配置和现实经济运动的观点,不能认为是正确的全面的理解了科学的劳动...
-
作者:杨魁森(1)
作者单位:(1)吉林大学哲学系
摘要:本文论述了构成现代文明意识基本内容的商品意识和人文精神的不同内涵及特点,认为它们分别反映着人类社会生存发展中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需求,因而在社会发展中起着各自不同的作用,不能相互取代。文章强调指出,在当今须注意由于商品意识的泛化而导致人文精神萎缩的现象。文章批评了那种主张以市场经济要求为基准来筛选和建构文化的观点,认为文化对市场经济不是简单地适应,而是以肯定性、否定性和前导性三种形式推动市场经济发展。商品意识和人文精神的结合,是当今时代发展的潮流和需要,标志着人类主体意识在经过这两种精神的对立之后正重...
-
作者:石硕(1)
作者单位:(1)西南民族学院族研究所
摘要:13世纪西藏与中原政治关系的形成不可能仅由中原王朝单方面因素所决定,它也是西藏文明自身发展的结果。 13世纪,西藏形成了一种强烈依靠外部力量支撑的政体模式。这种政体模式的产生源于西藏宗教性社会造成的世俗政治机构和世俗武装力量的弱化。因此,西藏加入中原政治体系乃是其政治形态发展的必然结果。另一方面,在当时西藏周边的政治实体中,惟有东部的中原王朝具有与西藏文明进行大规模交汇的可能。故此,西藏文明的东向发展是必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