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张凤林(1)
作者单位:(1)辽宁大学经济研究所
摘要:本文通过对西方资本理论的前古典时期、古典时期以及现代与当代的纵向分析,阐明了其思想源流与方法论基础;通过对当代西方资本理论的三大流派(新古典综合、新剑桥与新奥地利)的横向比较,在揭示其异同的同时,考察了其演变线索。在此基础上,总结出西方资本理论演变的三大特点。文章强调,应该对西方资本理论实事求是地予以评价,并认真地加以研究、吸收和借鉴。
-
作者:胡绳(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
摘要:本文指出,发展马克思主义是每一个真诚的马克思主义者所应负起的任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特性,决定了它必然要求理论随着实际生活的发展而不断地发展,它的基本原理也必须不断地以人类社会的新的经验和新的认识来充实和丰富其内容。作者认为,要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建设的科学,当代马克思主义者应当研究科学技术正在迅猛发展的历史条件及其巨大影响,把社会主义建设同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潮流更好地结合起来;应当维护马克思关于越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设想中的基本观点:社会主义在比较不发达的国家取得胜利,新的社会在必须经历...
-
作者:宋涛(1)
作者单位:(1)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
摘要:关于计划与市场的结合方式问题,我国经济学界,曾经提出了“主从结合说”、“板块结合说”、“渗透结合说”等许多观点。然而,始终没有从根本上消除两者的对立关系,难以在实际操作中使它们成为统一的调节机制。对此,《经济运行与调控》一书进行了大胆的理论探索,阐述了一系列颇有启发性的观点,提出了独具识见的“水乳交融”结合模式。 作者认为,计划与市场的机制融合是以要素融合为基础的。计划机体的构成要素尽管纷繁庞杂,但最典型、最关键的要素是计划信号。市场机体的构成要素,从市场机制角度考察,除了竞争和风险外,主要包括供给方面、...
-
-
作者:徐崇温(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摘要: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在世界主题从战争与革命转换为和平与发展、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共处和斗争的形式也由争夺军事优势让位于争夺综合国力特别是经济与科技优势的新的历史条件下,邓小平顺应时代潮流,重新考察了社会主义本质问题,以有利于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准则,并把它贯彻到社会主义本质的各个方面,对科学社会主义作出了划时代的重大贡献。
-
作者:沈立人(1)
作者单位:(1)江苏省社会科学院
摘要:当前通行的经济思想史,主要是讲西方经济思想的发展和演变;至于中国的经济思想史。
-
作者:李鸿宾(1)
作者单位:(1)中央民族大学
摘要:中亚地区在中国古代被贯以“西域”之称。有关该地区社会历史的发展状况,因文献缺佚而不被世人更多地了解,以致成为世界历史研究中的近乎空白之处。自上个世纪后期西方探险者东来并盗走大量文物,此地遂引起学术界逐渐重视。国内外相继有多人投入精力对之进行研究。我国最近十几年来对西域史的研究进展尤著,有些课题相当深入,已获阶段性成果。但中古时期活跃于该地的几支重要势力如唐、吐蕃和大食(阿拉伯)之间的活动,则不论国内还是国外,均少有人涉及。日本学者森安孝夫和美国学者白桂思在80年代中期先后发表文章著作,对上述势力尤其是吐蕃...
-
作者:戢斗勇(1)
作者单位:(1)佛山大学现代社会科学研究中心
摘要:过去,对中国哲学是否存在唯物主义传统的问题,学术界许多人心存疑虑。其原因大致是一方面认为唯物论唯心论之分,是由胡适以来套用西方哲学的分析模式,中国难有像西方那样明确以物质为本体的哲学家;另一方面是以往一讲哲学传统,习惯于开口就是孔孟老庄、程朱陆王,有的只是“道统”,没有唯物论传统的一席之地。以张岱年先生为代表的许多哲学史家。
-
作者:黄朴民(1)
作者单位:(1)北京军事科学院战略部
摘要:陈剩勇先生的《中国第一王朝的崛起——中华文明和国家起源之谜破译》(以下简称《崛起》)是一本对夏史以及中华文明和国家的起源提出系统新见的力著。 夏史研究与中华文明与国家起源的研究是相互依存的。近年来,由于地下考古的发现增加以及研究者的努力,这方面的探索取得了明显的进展。在这一研究背景之下来看《崛起》一书,其可贵之处在于,作者站在大文化的视角,重新审视中华文明递嬗演进的基本脉络和内在规律,对夏代历史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本质属性作出了独到的诠释。 对夏文化起源地以及夏朝前期政治中心所在地的重新确定,是《崛起》研究...
-
作者:柳树滋(1)
作者单位:(1)海南省行政学院
摘要:本文向我国学术界介绍一位靠自学成才,研究门捷列夫科学方法论取得突破性成就的中年学者王克强先生的学术贡献。作者对凯德洛夫和王氏的“门捷列夫学”研究分别做了简介和评论,从比较中对王克强的成就给予“青胜于蓝”的评价,并得出要从凯氏和王氏的基础上继续前进,必须突破传统苏联哲学模式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