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郑家栋(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摘要:本文不赞同某些研究者片面地强调西方后现代主义与中国传统哲学的相同、相通之处,而闭口不谈两者之间在内在精神上的实质性差异,指出:中国哲学精神是一种脚踏实地的哲学精神,中国哲学传统是一种理性的理想主义传统,此与西方后现代主义的不安、躁动、无所归依、平面化、虚无、非理性等等,不可同日而语。文章特别深入探讨了它们有关语言与存在之关系的不同认识,指出:尽管后现代主义与中国传统哲学都十分注重语言的模糊性、不确定性,但西方哲学自现代而后现代,是不断地走向语言自身,最终把语言上升为本体,凸显语言形式本身的创造性;中国哲学...
-
作者:王治河(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外社会科学》编辑部
摘要:关于后现代哲学,我认为从本质上看,它是一种思维方式。将哲学上的后现代主义视为一种思维方式,一方面有助于透过后现代思想家之间的理论纷争,从整体上把握这一分支众多、内容复杂的思想运动;另一方面有助于与“时代化”的理解划清界线。 所谓“时代化”的理解,就是把后现代主义所讲的“后现代”仅仅看作一个时间概念,看作一个历史时期,一个继现代之后的时期,而在这个时期发生的一切事情都必然是后现代的。这种“时代化”的理解本身就是现代主义的产物。因为对后现代主义所进行的“时代化”的理解,是建立在现代主义的“时代”概念基础之上...
-
作者:陈征(1)
作者单位:(1)福建师范大学
摘要:本文结合对学术界若干不同论点的评述,在分析了社会主义城市级差地租产生的物质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及其实质后,揭示了城市级差地租的形式和特点,并对城市级差地租量的计算和城市级差地租的发展趋势作了比较深入的讨论。作者指出,城市级差地租同样存在Ⅰ、Ⅱ两种形式,与农业级差地租相比较,土地位置和土地资本对城市级差地租的形成起决定作用。
-
作者:王岳川(1)
作者单位:(1)北京大学中文系
摘要:对后现代主义进行研究,首先得弄清它产生的大致时间和基本特征,然后才谈得上进行理论分析和价值评价。 一般说来,后现代主义思潮是后现代社会(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的产物,它孕育于现代主义的母胎(30年代)中,并在二战以后与母胎分离而成为一个毁誉交加的文化幽灵,徘徊在整个西方文化领域。后现代主义的正式出现是在50年代末至60年代前期,其声势震慑思想界是在70年代和80年代。这一阶段,在欧美思想界引起包括伽达默尔、德里达、哈贝马斯、丹尼尔·贝尔、利奥塔德、理查·罗蒂、弗·杰姆逊、斯潘洛斯、伊哈希·哈桑等世界性大师级思想家之...
-
作者:徐友渔(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
摘要:西方后现代思潮最为喧嚣的场所不是在哲学领域,而是在文学艺术领域,但其基本主张、基本特征归纳起来却是一些哲学口号或命题,如反表象主义、反本质主义、反基础主义、反逻各斯中心主义,反西方文化中的浮士德传统,等等。 后现代主义者认为,西方文化自古希腊以来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以人和世界的对立为前提。一边是主动的、理性的、有认识能力的人,一边是被动的、无生气的、等待人去发现和认识的自然。人类的文化活动,人类的精神产品,就是用心灵去反映、描画、表征外部世界。后现代主义者现在反其道而行之,认为不存在那样一个供人类表象的世...
-
作者:范进(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
摘要:后现代主义哲学是一种没有“家”的哲学,是失去了家园感的某些西方哲人在世纪之交时的一次精神漂泊和探险,其思维特征是一种流浪者的思维——它固执于“多元”、“相对”、“不确定”,力图解构从古希腊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近代的笛卡尔、康德等西方哲学大家两千多年来建立起来的“逻各斯”、“理性”、“人道”、“主体”等概念,要求摧毁哲学的“中心”和“基础”以及历史传承下来的道德和文化价值,并宣告了“哲学的终结”。对于这样一种哲学,大凡学习过西方哲学史的人,都不得不向它提这样三个问题:第一,为何要摧毁“家”?——这一问题...
-
作者:栾栋(1)
作者单位:(1)陕西师范大学
摘要:本世纪下半叶以来,一种以激进面貌出现的、具有多元主义和相对主义思维特征的、被称为“后现代主义”的文化思潮在西方社会脱颖而出,并产生广泛影响。近年,它已被引介入中国思想文化界。如果说后现代主义对中国当代文化已形成挑战,那么其后果将是什么?我们应如何回应?这对于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需要理论界认真研究。为此,以“后现代主义与当代中国”为题的第一次全国性的后现代主义理论研讨会于1994年5月在西安召开。与会学者就什么是后现代主义、后现代哲学与传统哲学的关系、后现代主义对中国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中...
-
作者:袁贵仁(1)
作者单位:(1)北京师范大学
摘要:人及其主体性问题是近几年国内哲学界研究的一个焦点。市场经济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问题则是经济学界研究的一个焦点。这两个焦点问题不是彼此不相干的,而是有着内在必然的联系: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最大功能是激发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即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性,其精神实质和文化意蕴之一是把从事经济活动的人从对政府的过分依赖中解放出来,使他们走向市场并成为经济活动的主体,确立他们在市场经济运行中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必须通过人来实现,人的建设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基础和前提。然而。
-
作者:黄书进(1)
作者单位:(1)北京大学哲学系
摘要:把思维方式、现实世界与后现代哲学联系在一起,似乎有些牵强附会,但细细推敲就会发现,这 三者之间确实存在着内在的关系。新近出版的王治河同志所著《扑朔迷离的游戏——后现代哲学思潮研究》一书正是从思维方式与现实世界的矛盾关系入手,分析考察了后现代哲学思潮的产生、特征、实质在其价值,读来颇受启发。 本书的最突出特点是思维的“角度新”。作者力图避免把“后现代”纳入“现代”思维框架予以解释,而是把后现代哲学置于思维方式与现实世界(也即人与现实,思维与存在)矛盾关系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和评价,从而提出了较具新意的见解。
-
作者:李冀诚(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
摘要:对于藏传佛教的研究,不仅具有宗教学的意义,而且具有历史的、文化的、哲学的意义。甚至可以说,不了解藏传佛教,就很难达到对于藏族历史、文化的真正理解。而就藏传佛教研究自身而言,其核心内容当是对其教义思想的研究。可是当前国内藏传佛教研究多侧重于传承历史方面,很少涉足教义思想的领域,这自然不能不说是很大的缺憾。我国著名藏传佛教专家王森先生在他所著《西藏佛教发展史略》出版时曾说:“佛教思想、教义是佛教的核心,我这本书(指《西藏佛教发展史略》)侧重于史的方面,原有设想再写本《西藏佛教思想发展史略》,但身体不佳,心有余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