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王开国(1);宗兆昌(2)
作者单位:(1)海通证券有限公司;(2)河海大学国际工商学院
摘要:本文对人力资本性质与特征的理论渊源及其发展状况进行了分析与述评 ,认为新古典经济学价值观和方法论的双重逻辑排斥了人作为全面的社会的人的存在 ,而现代企业理论则重新发现了全面的人 ,探索了人力资本的特性。比如 ,科斯理论体系、由奈特开始的经济不确定性的认识、要素契约论、间接定价理论、资产专用性理论、团队生产理论、非效率和效率理论等虽然在不同程度上都具有各自的局限性 ,但它们摆脱了新古典教条的束缚 ,重新审视了人力资本的价值以及企业家的功能 ,对人力资本性质与特征的研究做出了贡献。本文着重从人力资本的资源配置能...
-
作者:李路路(1);李汉林(2)
作者单位:(1)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2)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摘要:本文主要讨论了在体制改革的背景下 ,单位组织中影响人们资源获得的若干因素 ,并以此透视单位组织的性质和社会结构特征。文章认为 ,由于国家行政权力和财产权力的紧密结合 ,在单位组织中 ,权力和非制度化的行动方式对人们的资源获得具有重要作用 ;同时 。
-
作者:易定红(1);吴汉洪(1)
作者单位:(1)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
摘要:本文认为 ,2 0世纪 80年代西方货币理论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 ,利用选择理论的一般均衡模型为货币理论提供恰当的微观基础 ,以便使总量现象与一般均衡和个体最优化相一致 ;第二 ,解释专业化银行和其它金融中介存在的原因 ,从理论上证明政府在金融市场上进行调节和干预会减少福利 ,并主张解除对金融中介的限制 ;第三 ,在货币政策理论上 ,利用博弈理论分析政府政策的信誉问题 ,深化了政府政策的时间不一致性和可信性之间的关系的研究。
-
作者:王春光(1);JeanPhilippeBEJA(2)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2)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国际政治问题研究所
-
作者:邱兴隆(1)
作者单位:(1)西南政法大学
摘要:本文认为 ,古今中外出现过的种种按罪配刑论、按需配刑论与折衷配刑论都有某种合理性 ,又都失之片面。按罪配刑论求之公正失之效益 ,按需配刑论求之效益失之公正。诸种折衷配刑论虽致力于按罪与按需配刑的调和 ,但并未真正解决按罪与按需配刑的矛盾。公正与效益是刑罚不可或缺的两大价值 ,相应地 ,配刑应坚持按罪与按需相统一的原则 ,统一的基点是既不失之对个人的公正又不失之对社会的效益 ,统一的规则是按罪限制配刑的上限 ,按需缓和配刑的下限。在此基础上 ,作者进一步提出统一配刑论在立法与司法方面的基本要求。
-
作者:江小涓(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经济研究所
摘要:本文以产业结构理论研究为例 ,回顾、评价新中国经济理论研究的状况和演变。文章指出 ,新中国成立后前 3 0年的时间内 ,产业结构问题的研究被限定在“两大部类关系”和“农、轻、重关系”这两大分析框架内 ,80年代初期以来 ,西方产业结构理论逐渐被尝试用于分析中国问题 ,到 90年代初期 ,基本上完成了学术研究范式的转变。文章将我国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置于当时的理论、政治与经济背景之下考察 ,并以此为出发点分析了理论研究的得失。
-
作者:莫世祥(1)
作者单位:(1)深圳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
摘要:近代澳门一度成为粤西海岸与西江流域经济圈的“商业中心”。然而 ,随着内河轮船贸易的发展 ,粤西南各埠改以香港作为进出口贸易的中转港 ,澳门的地位受到严重挑战 ;苦力与鸦片贸易相继衰竭 ,给畸形发展的近代澳门贸易造成难以替代的缺失 ;澳门航道逐年淤浅 ,港口工程与商业设施落后 ,难以在轮船贸易时代发挥中转贸易港的功能 ;澳葡当局治澳作风呆板惰滞 ,压制自由竞争 ;这一切导致近代澳门贸易地位再度滑落 。
-
作者:徐碧辉(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摘要:本文认为 ,本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那场美学大讨论虽有其学术意义 ,但在理论前提和思维方式上存在着严重缺陷 ,这主要表现在美学学科定位上的错位、唯物与唯心的滥用、美学的全面功利化以及对美学遗产的历史虚无主义态度等方面。作者指出 ,重新清理和反思这些缺陷及其形成的原因 ,有助于 2
-
作者:彭立勋(1)
作者单位:(1)深圳市社会科学院
摘要:本文认为 ,2 0世纪中国审美心理学研究在 2 0— 3 0年代和 80— 90年代出现两次热潮 ,对中国现代美学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大作用和影响。百年来 ,中国美学界围绕审美经验的特质和心理机制与艺术创造的特殊心理活动两大基本问题 ,进行了持续不断的探索、争鸣和创新 ,推动了学科建设和发展。从历史和现实来看 ,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美学 ,主要希望不在美的本质的哲学探讨 ,而在审美和艺术经验的科学研究 ,并且要从审美经验的特点出发 ,形成本学科的特殊研究方法 ;应当把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审美心理学体系作为突破口 ,通过深化对中国传统审...
-
作者:肖鹰(1)
作者单位:(1)北京大学中文系
摘要:对中西方艺术之间的差异 ,长期以来中国学界基本持“西方艺术重再现 ,中国艺术重表现”一说。本文对此说持有异议 ,并认为 ,这一说法的成因主要是 ,对西方美学、文学理论著作中“Representation”一词的误译。在这一基础上 ,作者以康德、贡布里希、海德格尔、伽达默尔、梅格—庞蒂和杜夫海纳等人的美学思想为主要探讨对象 ,联系现代西方哲学自康德以来的根本性变化 ,系统考察了现化西方艺术哲学创造性艺术观的确定、发展和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