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贾春新(1)
作者单位:(1)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
摘要:本文认为 ,中国的经验与经典的金融深化理论有许多不吻合之处。从中国的经验看 ,尽管金融自由化取得了较大进展 ,但总体上金融仍处于压制状态之中。中国的金融深化过程 ,主要表现为金融增长 ,如金融资产与金融机构的增大 ,而市场化金融的发展明显滞后。这种高金融增长主要是经济自由化的结果 ,并与财富再分配密切相关 ,但与银行的大量不良债权没有多少关系。文章还指出 ,中国金融深化的进程中确实存在储蓄效应与投资效应 ,但这与“渠道效应论”无关 ;
-
作者:郭克莎(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摘要:本文从我国工业化的特殊性出发 ,以人均收入水平为主、三次产业结构和工业内部结构为辅来分析工业化进程 ,认为当前我国的工业化只处于中期阶段的上半期 ,但产业结构偏差和工业结构升级缓慢 ,影响了工业化中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增长质量的上升。因此 ,现阶段推进工业化的模式应该是 ,通过加快第三产业发展来带动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农民收入水平较快提高 ,消除人均收入水平与工业产出比重不协调而产生的需求制约 ,以支持工业化阶段的演进和经济较高速稳定增长 ;同时 ,通过加快体制改革促进市场化、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协调发展 ,加快装备工业发...
-
作者:苏力(1)
作者单位:(1)北京大学法学院
摘要:本文通过司法个案的分析指出 :( 1 )习惯在当代中国社会的司法实践中实际起着重要作用 ,在特定情况下 ,甚至可能置换制定法 ;( 2 )习惯影响司法的途径是案件当事人以及法官对相关利益的追求 ,在这一过程中 ,他们会交错利用制定法和习惯 ;( 3 )因此 ,对习惯之变迁起决定作用的并不是“文化” 。
-
作者:谷克鉴(1)
作者单位:(1)中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摘要:本文从技术因素、体制原因、要素密集性等多个方面分析了中国外贸发展对竞争政策选择的影响机理 ,并引入“大国模型”考察其对贸易品部门行为模式的影响 ,指出中国现阶段竞争政策应着重通过涵养竞争优势改善本国企业在世界市场中的位置 ,用竞争政策规范部门或产品层次的贸易、产业和技术政策 。
-
作者:许檀(1)
作者单位:(1)南开大学历史系
摘要:本文系统地考察了明清时期城、乡市场网络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作者将全国市场网络划分为流通枢纽城市、中等商业城镇、农村集市三大层级 ,既吸收了施坚雅理论的层级概念 ,又代之以更符合中国历史实际的网络论。文章特别强调 :城乡市场网络体系的形成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 ,它标志着传统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化。明清时期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并无重大突破 ,经济发展却显示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主要就是市场机制在起作用。这一市场网络的形成也是中国近代化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帝国主义入侵后并不是创建了一个新的市场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