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时殷弘(1)
作者单位:(1)国际关系学院
摘要:本文认为对现实主义、理性主义、革命主义三大国际关系思想传统的界定 ,提供了构设国际安全基本哲理范式的出发点或框架。借鉴与理性主义传统相关的自然法观念 ,可以对国际安全予以应有的哲理定义 ;现实主义者或理性主义者为追求国际安全而信奉的 (均势、商业和平、民主和平、国际集体安全或法制和平 )基本途径 ,在理论上和实践上 ,既有其合理性 ,也存在着弊端 ;从受革命主义传统影响的人类共同体视野来观察 ,国际安全在当今时代急剧扩展。
-
作者:盛庆琜(1)
作者单位:(1)台湾淡水大学
摘要:罗尔斯的理论在当代西方的政治自由主义中占有核心地位 ,但仍不乏反对者。本文以统合效用 (功利 )主义理论对罗尔斯理论中的三个要点进行了批评。作者认为 ,第一 ,罗尔斯的在原初状态下作为起点的无知之幕理论是平等主义的 ,符合效用原则 ;第二 ,罗尔斯将功利主义视为一种允许替代、功利主义牺牲和转换 ,且对分配漠不关心的理论 ,是对功利主义的误解 ;第三 ,罗尔斯的差别原则在理论上不能作为一个被普遍接受的原则 。
-
作者:吴恩远(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
摘要:本文通过对苏共中央 1 985年 4月制定的“加速发展战略”及其在社会经济和政治中的实践的详细分析 ,明确地指出 :这一战略的最初目标是以科技进步实现经济集约化 ,加快苏联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戈尔巴乔夫等人却逐渐把经济改革发展成政治改革 ,把经济发展战略发展成对社会全面变革的总路线 ,而社会对此思想准备和物质准备不足 ,改革因之步骤失调。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完全背离了完善社会主义体制的初衷 ,逐步地偏离了社会主义改革方向 。
-
作者:杨云彦(1);陈金永(2)
作者单位:(1)中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2)华盛顿大学地理系
摘要:本文结合武汉的实证分析 ,认为外来劳动力和本地劳动力的收入决定存在明显的分层 ,户口登记状况及单位性质等对劳动力的 (工资 )收入产生着显著的影响。虽然这种分层继续在一定程度上对城市劳动力起着保护作用 ,但它同时意味着 ,随劳动力市场的不断开放 ,外来劳动力所具有的低成本优势 ,将对本地劳动力就业产生竞争与替代效应。另一方面 ,城市劳动力市场的保护性政策 ,导致劳动力成本的系统性差异 。
-
作者:屈光(1)
作者单位:(1)辽宁师范大学中文系
摘要:心理学、哲学和文学的意识流理论出自西方 ,以这种理论为指导的意识流小说在西方取得了极高成就 ,但是意识流无论作为人本身的精神特质 ,或是作为一种文学创作方法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都得到了充分体现 ,意识流技巧在以抒情为特质的诗歌中更容易被充分采用。本文以现代理论观照中国古代作品 ,用比较的方法 ,以大量的事实从逻辑和学理两方面充分证明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识流不但存在 ,而且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极为精妙的、相当完备的意识流技巧和意识流形式 ,本文作者将其划分为顺流、环流、向心流、混流等 4种基本形式。中西意识流在创作和...
-
作者:信春鹰(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
摘要:西方后现代法学的发端是从后现代主义哲学理念和方法进入法学和法理学开始的。面对 2 0世纪后半叶以来西方法律传统的危机 ,后现代法学向现代法学的基本理念发出挑战 :否定理性个人作为法律主体的存在 ,否定对于法律发展的乐观描述 ,否定法律的普遍性意义 ,否定法律中立的原则。在此基础上 ,文章论述了后现代法学比较成型的三个主要流派 (女权主义法学、法律与文学运动、批判种族主义法学 )的理论倾向和方法特征。文章提出 ,应当认真对待后现代法学 ,因为它不乏针对现实的深刻而犀利的见解 ,不乏提出新问题和新思想的勇气 ,因此 ,它不仅仅...
-
作者:路风(1)
作者单位:(1)清华大学公共管理系
摘要:在起源并形成于政治过程的社会主义工业关系的制度框架下 ,国有企业演化出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结构。这种以“铁饭碗”和工作场所福利制为核心内容的制度结构使管理者从来没有能够有效地控制和协调生产过程。这是导致国有企业管理能力长期欠发达的根本原因 ,也是其转变的直接障碍。在从计划到市场的过渡中 ,国有企业的改造需要一个独立的组织转变过程 ,而转变的根本标志是实现对生产过程的管理控制。基于把管理型式和组织形式识别为决定企业经济绩效的关键变量 ,本文认为 ,企业组织转变的起点是从操作层次上做起的管理和组织变化 ,而不是产...
-
作者:韦森(1)
作者单位:(1)复旦大学经济学院
摘要:本文认为 ,习俗作为一种“自发社会秩序” ,其对象性即是在人们的社会活动和交往中所呈现出来的诸多“原子事态”中的同一性 ,一种演进博弈论者所理解的“演进博弈均衡”。它不但在现代市场经济形成之前的习俗经济中是维系社会稳定的纽带 ,也是现代发达市场经济的运行基础。文章同时指出 ,尽管 80年代中后期以来西方一些学者从演进博弈论的分析理路对习俗的生发机制做了非常富有成效的理论探索 ,但在对习俗生发与型构的原因与机理的认识上 。
-
作者:吴炫(1)
作者单位:(1)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摘要:本文主要对“2 0世纪中国文学”观提出了质疑。作者认为 ,黄子平、陈平原、钱理群 80年代中期提出的“2 0世纪中国文学”观念是应学术界、文学界解放思想、突破政治对文学束缚的时代性要求产生的 ,显示出其世界性、全球性的研究胸怀与视野 ,受到现代文学研究和文学批评理论界的高度重视。但是 ,时至今日 ,这一文学观又有明显的局限 ,这主要表现在未能突破文化对文学的束缚 ,成为一个非文学性命题。这种非文学性具体表现在现代性、共同性和文体性三个方面。进而 ,作者提出了自己的“文学性”思路 ,即以“文学穿越文化政治”的思路代替“文...
-
作者:安维复(1)
作者单位:(1)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院
摘要:研究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是制定科学政策、技术政策、创新政策和产业政策的理论基础。本文在扬弃逻辑实证主义、唯科学主义和各种社会决定论的流行方法论的基础上 ,采用国家创新体系的研究框架 ,重新思考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内在本质、结构和功能及其政策含义。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在本质上是创新的体制化 ,它的运行机制是基础研究、技术创新、产业扩散和社会传播的互动流程 ,它的结构是大学、研究机构、政府和企业等为创新而合作的“科学共同体” ,它的动力是技术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