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刘晓明(1)
作者单位:(1)广州大学人文学院
摘要:长期以来 ,“语”、“文”分离的存在 ,造成了中国文学思维脱离语言而独自利用文字符号进行达意 ,即文字成为中国文学思维的独立材料 ,这就和“语”与“文”同一的使用表音文字的西方文学思维有很大的差异。由于中国文学的思维材料———文字及其组合关系一直处于流变之中 ,导致中国文学思维的演进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 :从以单个文字为主体的单文思维阶段 ,过渡到以单个文字与组合文字相结合的合文思维阶段 ,再到以口语与文言相互结合并能描述语言的语文思维阶段 ,从而对中国文学的文体演进、文学观念。
-
作者:李培林(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摘要:本文是中国发达地区村落终结过程的记录和分析。作者通过对广州市“城中村”的调查发现 ,村落终结的艰难 ,并不仅仅在于生活的改善 ,也不仅仅是非农化和工业化的问题 ,甚至也不单纯是变更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问题 ,而在于它最终要伴随产权的重新界定和社会关系网络的重组。作者试图通过建立具有普遍解释力的村落终结类型 ,建构村落城市化整个链条的最后一环 ,以便能够在理论上复制中国改革开放以后村落非农化、工业化。
-
作者:朱寿桐(1)
作者单位:(1)浙江师范大学中文系
摘要: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长期以来多显现出文学评论的基本气象 ,而较少文学史研究的学术风采。作者认为 ,建立中国现代文学传统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框架 ,当是非常迫切和必要的。为充分理解中国现代文学传统 ,应鼓励研究者从各个角度和立场尽可能多地揭示被称为“思想范型”的东西 ,概括出它更多的传统因素。这当然是中国现代文学传统研究的基础 ,但更高一级的研究应是对诸多复杂的传统因素加以整合 ,以便建构出中国现代文学传统复杂因素的有效的认知系统。作者从“道统”、“法统”、“体统”和“系统”角度探讨了中国现代文学传统。从而显示“道法...
-
作者:刘溶沧(1);马拴友(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经济研究所
摘要:本文分析了我国对劳动、资本收入及消费支出征税的有效税率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及其影响经济增长的途径 ,发现我国对资本征税降低了投资率和全要素生产率 ,但不影响劳动供给 ,对经济增长有一定的负效应 ;对劳动征税降低了投资率 ,刺激了劳动供给 ,对技术进步没有影响 ,总效应是降低经济增长 ;对消费支出征税 ,提高了投资率和全要素生产率 ,不影响劳动供给 ,最终效应是不妨碍或弱促进经济增长 ,并据此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
作者:章百家(1)
作者单位:(1)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
摘要:本文分 5个时期探讨 2 0世纪的中国外交 ,阐述的重点是国际环境变迁、国内政治变革与中国外交演进三者之间的交互作用 ,各个时期的外交遗产以及隐藏在革命造成的断裂之下的中国外交的连续性。在这一百年间 ,中国外交有两项基本任务 :2 0世纪前半叶 ,中国人追求的是恢复 1 9世纪失去的国家独立和主权 ;2 0世纪后半叶 ,中国外交的核心问题是如何作为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同现存世界打交道 ,学习更好地维护自身利益并推动国际秩序朝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回顾2 0世纪中外关系的基本特点和中国外交的经验 ,将有助于中国形成成熟的现代外交。
-
作者:李琦(1)
作者单位:(1)厦门大学法律系
摘要:本文将“法律上的防卫权”界定为“通过法律实现防卫的权利”和“在法律上防卫的权利” ,认为法律上的防卫权由获得公正的公开的和及时的审判的权利、对席辩论权、程序抗辩权、获得法律帮助权和获得国家赔偿权组成 ,阐述了法律上的防卫权与个人在政治国家中的自主性的关系 ,并就法律上的防卫权分析了中国法的现行制度设计。
-
作者:莫伟民(1)
作者单位:(1)复旦大学哲学系
摘要:以理性主义为基础 ,以法律正义论为主要理论内容的近代西方法哲学 ,把基于永恒不变的抽象的正义原则之上的自然法当作最高法 ,其理论特征表现为形而上学、二元分裂。 1 9世纪中叶 ,与西方哲学的近现代转型相一致 ,西方法哲学也发生了从形而上学、思辨理性主义、绝对主义、二元分裂向反形而上学、非理性主义、相对主义、一元论的转型。作者认为 ,这一转型是与西方自由资本主义的迅猛发展以及近代西方法哲学内在的理论缺陷直接相关的。而功利主义、实证主义法哲学和社会法学的崛起是这次转型的真正标志。在考察了西方法哲学近现代转型的原因...
-
作者:魏建(1)
作者单位:(1)山东大学经济研究中心
-
作者:王绍光(1)
作者单位:(1)香港中文大学政治与公共行政系
摘要:国家汲取能力是指政府从社会获取财政资源的渗透能力 ,它是国家制度建设 (statebuilding)的首要任务。在 1 94 9— 1 95 3年短短四年间 ,共产党领导的新政权大幅度提高了国家的汲取能力。其根本原因在于 :新政权具有高度自主性 ,从而能够在没有进行大规模国有化的条件下 ,克服重重困难 ,通过一系列制度创新确保税收人员和纳税人遵从国家统一的意志。回顾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历史经验 ,本文认为中国有可能在不太长的时间里将国家汲取能力提高到世界平均水平之上。
-
作者:徐祥民(1)
作者单位:(1)青岛海洋大学法学院
摘要:在以往的中国古代法制研究中存在三个思维定式 :1 有法制必有法典 ;2 实体规范是法制的核心 ;3 立法权是法制的前提 ,中央集权制度为法制的当然后盾。这三种定式妨碍了战国前法制研究的深入 ,导致对有关史料的不当理解和对战国前法律制度等的比附性描述。摆脱这些定式 ,借鉴法人类学的方法研究战国前法制 ,不仅有利于正确认识战国前法制 ,而且还可能帮助研究者发现中国历史上不同于秦汉法制的另一种法制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