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边燕杰(1);张展新(2)
作者单位:(1)香港科技大学社会科学部;(2)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研究所
摘要:市场化是中国经济改革的突出特征和重大成果。在市场化进程中 ,中国城市的收入分配格局是否发生了重大变化 ?怎样理解这些变化 ?本文以这一问题为主题 ,从中西学术对话的意愿出发 ,在介绍和归纳美国社会学者关于转型国家市场化与收入分配关系主要论点的基础上 ,提出了“市场发展与政府经济职能转变互动”的观点及相应的研究假设。笔者对 1 988年和 1
-
作者:邓野(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摘要:1944年 5月至 1 945年 2月的国共谈判 ,是一次中共主导下的、以联合政府为主题的、抗战时期国共最后一次谈判。此次谈判的主要特点是 ,背景决定谈判的进程。背景的构成及其作用表现为四个方面 :日军的进攻削弱了国民党的军事力量和政治地位 ;美国对国共关系的干预导致中共问题国际化 ;民盟对联合政府的支持决定了中共的政治优势 ;而预测中的苏军入华参战问题则制约着国民党的妥协程度。联合政府口号的提出 ,标志着中共对国民党的政策 。
-
作者:董楚平(1)
作者单位:(1)江省社会科学院
摘要:古代华夏民族有无创世神话 ,是国际学术界长期争论的问题。本文对楚帛书甲篇做了新的解读 ,认为它是我们现在可以看到的中国先秦时期惟一完整的创世神话。该神话以伏羲娶妻为创世活动的发轫 ,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 ,是典型的生殖型创世神话。汉祠汉墓大量伏羲女娲交尾图是上古创世神话的孑遗 ,交尾是“化生万物”即创世的开始。中国的“人日”礼俗是上古创世神话的民间遗存 ,其创世次序与楚帛书甲篇相同 ,二者都保留着原始思维的特点。中国先秦哲学的一些基本范畴与概念 ,也来源于楚帛书甲篇所传的这类创世神话。中国史前东部文化不乏高昂的...
-
作者:李秀清(1)
作者单位:(1)华东政法学院
摘要:本文以新中国第一次民法典草案为研究文本 ,对新中国民法移植 1 92 2年《苏俄民法典》模式的内容做了具体的考证。研究表明 ,新中国一些重要的民法制度和原则———民法主要调整财产关系、规定公民为民事主体、强调国家财产的不可流转性、注重保障国家财产所有权、计划合同占据重要地位、强调债的实际履行原则———都是移植苏联民事立法和民法理论的结果 ;同时 ,法定继承人范围及被继承人配偶的继承顺位的确定也受到了影响。虽然新中国第一次民法草案并没有全盘照搬苏联模式 ,也并没有即刻形成正式的民法典 ,但这种影响一直延续至今。
-
作者:蔡昉(1);王德文(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
摘要:本文尝试从地区发挥比较优势的角度解释地区差距。文章从物质资本、劳动力、人力资本和自然资源等角度揭示了不同地区禀赋比较优势和显示性比较优势的变化趋势 ,通过估计生产函数计算了不同地区生产要素的边际报酬。研究发现 ,由于市场发育水平特别是要素市场发育水平尚不完善 ,使得产业结构调整尚未达到资源最佳配置的目标。在改革期间 ,物质资本的边际报酬在地区间差异较小 ,并于 2 0世纪 90年代以来走向趋同 ;而人力资本和劳动力的边际报酬在地区间的差异存在着扩大趋势。地区间生产要素边际报酬差异导致地区差距 。
-
作者:徐康宁(1);王剑(1)
作者单位:(1)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摘要:与一般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模型有所不同 ,美国对华直接投资的决定性因素有其自身的特征。根据 1 983— 2 0 0 0年美国跨国公司在华直接投资的经验分析 ,有关决定性因素的理论模型应该引入政策变量因素和汇率因素。经修正后的模型显示 ,美国对华直接投资的规模变动主要受中国市场需求变化、政策开放性、前期资本存量和汇率水平这几个主要因素所决定。中美两国之间的工资差异对吸引美国跨国公司在华投资有重要影响 ,但不如一般理论模型所显现的那么大 ,这主要是因为美国对华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 ,受中国国内需求变...
-
作者:孙立平(1)
作者单位:(1)清华大学社会学系
摘要:“市场转型理论”有四个特点 :第一 ,所关心的主要是正式组织和制度等结构性特征。第二 ,对于结构性特征的关注 ,主要是通过大规模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的。第三 ,基本的理论视角是自上而下的。第四 ,布达佩斯学派所研究的市场转型国家 ,主要是东欧 ,特别是中欧的匈牙利。在这些社会中 ,市场转型伴随着政体的断裂。本文以对中国市场转型的经验性研究为基础 ,提出一种“对市场转型实践过程的分析”的研究路径。这种研究路径强调面对市场转型的具体实践过程 ,通过对市场转型中的过程、机制、技术和逻辑的关注 ,来实现对市场转型的新的理解。这...
-
作者:张桃洲(1)
作者单位:(1)南京大学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心
摘要:语言问题是 2 0世纪中国新诗历史发展中一个相当重要的论题。围绕着中国新诗语言这一总的论题 ,有三个难以绕开的基本问题 :第一 ,就新诗语言资源而言 ,如何在白话与欧化的历史两难处境中寻求适于新诗语言的内在资源 ;第二 ,就新诗语言质地而言 ,如何在古典与现代的现实张力中 ,在二者的差异性和延续性中摸索到促动新诗语言自我生成和更新的“基质” ;第三 ,就新诗语言风格而言 ,如何在实行对口语与书面语的双重超越后 ,构建符合新诗语言特性的多样化风格。它们构成了探究中国新诗语言问题的“元问题” ,所有关于新诗本质的认识、关于新诗...
-
作者:王巍(1)
作者单位:(1)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科技与社会研究中心
摘要:本文针对亨普的科学说明模型及其在人文学科领域的推广所受到的批评与反驳 ,从研究说明的逻辑形式入手 ,通过对科学说明模型的分析 ,论述了科学说明和历史解释的异同 ,探讨了自然科学与人文学科在方法论上的统一性。作者认为 ,科学说明模型中 ,最基本的不是“演绎论旨”而是“含摄性定律论旨” ;“含摄性定律论旨”在历史说明中也是必需的 ;自然科学与人文学科一样 ,都需要学术共同体的价值判断 ;所有的经验科学都要涉及说明和解释 ,因此 。
-
作者:关爱和(1)
作者单位:(1)河南大学文学院
摘要:嘉庆、道光之际 ,中国正处在鸦片战争的前夜。即使没有后来的外敌入侵所引发的鸦片战争 ,清王朝所面临的诸种危机 ,也必然会诱发巨大的社会动荡。其中消息 ,最先为生活在这一时期具有敏感触觉和强烈社会责任感的知识群体所窥知。生活在嘉道之际的知识群体 ,一方面像惊秋之落叶 ,向社会预告危机 ;另一方面 ,则上下求索、寻求补救弥缝之良方。本文在对嘉道之际士林与学术风气转换历史背景考察的基础上 ,着重描述了这一历史时期议论军国、臧否政事、慷慨论天下事的文学主潮的形成及其发展。文章认为 :在鸦片战争之后的中国近代历史中 ,嘉道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