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风笑天(1)
作者单位:(1)南京大学社会学系
摘要:本文以英克尔斯等人的著名研究“从传统人到现代人”作为实例 ,从研究设计、概念测量、资料分析、结果陈述等不同方面 ,系统解读和分析了这一研究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文章指出 :以逻辑性、严密性、现实性以及实事求是为主要特征的科学精神 ,是经验性社会研究的立命之本。认识并努力加强这种科学精神 。
-
作者:杜卫(1)
作者单位:(1)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摘要:王国维是中国现代美学的奠基者。他的美学研究注重人生和启蒙问题 ,在借鉴西方现代哲学美学和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基础上 ,创建了具有现代性意义和本土内涵的中国现代美学。这表现在如下方面 :第一 ,王国维强调西方现代哲学是“形上之学” ,提出了“学术独立”和“审美独立”的观点 ,赋予中国美学以现代哲学的思维品格 ;第二 ,王国维把“人生”作为美学研究的出发点 ,提出了审美“无用之用”说 ,创建了具有现代人本主义意义的人生论美学 ;第三 ,王国维以强烈的本土问题意识和开放的学术视野 ,沟通中西、古今之美学思想 ,创立了独特的“阐发...
-
作者:陈顺武(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摘要:面对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面对西方文明和价值观念主导的单一发展模式在全球范围的扩展 ,面对超级大国推行的单边主义和政治经济文化霸权 ,世界存在及发展的多样性 ,尤其是社会和文化发展的多样性 ,受到了特别尖锐、特别严重、特别突出的挑战。在信息技术和现代交通手段及全球性交往迅速发展的今天 ,如何在发展中保持和保护多样性 ,探索不同文明共存共荣的多元化发展模式 ,在多样性中实现发展 ,实现工业化、信息化、全球化 ,是涉及人类能不能在地球上持续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命运的大问题 ,是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加以研...
-
作者:阎学通(1)
作者单位:(1)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教授
摘要:自1980年代初以来,中国国际关系研究从分析国际形势和历史事件走向理论研究,现在又开始注重国际关系的研究方法。这一现象说明中国国际关系界的研究水平正迈上新的台阶。国际形势与历史事件是国际关系的现象,国际关系理论是对这些现象后面的规律做出的解释,而研究方法则是获得这些理论解释的手段。对国际关系研究方法的关注表明,中国学者已经开始考虑如何提高国际关系研究的水平了。笔者认为,提高国际关系研究水平的主要途径在于采取科学性强的研究方法,而自觉采用科学方法的基础是对科学研究方法的了解和认识。
-
作者:张文木(1)
作者单位:(1)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副研究员
摘要:恩格斯说,“每一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在不同的时代具有非常不同的形式,并因而具有非常不同的内容。因此,关于思维的科学,和其他任何科学一样,是一种历史的科学,关于人的思维的历史发展的科学。”①今天,中国正在向现代化转型,相应地,在理论思维上,中国也要达到一个新高峰和境界。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时代,而国际关系理论正是中国学人认识和把握这个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
作者:时殷弘(1)
作者单位:(1)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摘要:一般来说,现实主义思想传统所提供的遗训有很多是适用的。然而,如果只怀抱现实主义的观点、思想方法和“理想”,那么在当今世界,国际关系认识和战略研究就会忽视或轻视那些不属于传统权势政治的、但至少也是至关重要的客观实在,就很可能陷入传统权势政治的循环,找不到一条争取逐渐超越传统权势政治的道路。就中国的国家战略来说,我的不少文章都是试图探讨这么一种大致的途径:既实际可行和保证中国至少不在国际权势政治中“输掉”,又争取超越国际权势政治、安全两难和地缘政治困境。但是另一方面,即使不是国际关系理论意义上的现...
-
作者:左鹏(1)
作者单位:(1)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
摘要:本文以宋元时期的瘴疾为讨论对象 ,意在揭示历史上流行于南方的瘴疾与华夏文化扩散之间的关系。根据宋元时期史书的记载 ,瘴疾的分布有一个大体稳定的区域 ;其分布地区的变迁 ,反映了中原王朝的势力在这些地区的进退盛衰 ;各地区瘴情的轻重差异 ,反映了此地为中原文化所涵化的深浅程度。宋元时期医家在瘴疾的救治方面 ,理论上有深化 ,证治上有提高 ,最终使传统中医理论得到突破 ,具有更强的解释能力 ;在瘴疾的预防方面 ,医家不仅强调习其风土的重要性 ,而且开始以中原医学知识改变南方民众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环境。这一时期有关瘴疾的记载表...
-
作者:秦亚青(1);阎学通(2);张文木(3);时殷弘(4);冯绍雷(5)
作者单位:(1)外交学院;(2)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3)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4)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5)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
摘要:方法论的缺失从根本上制约着国际关系学在中国的发展。为了强化学界对国际关系研究方法的自觉 ,《中国社会科学》和《世界经济与政治》两个编辑部于 2 0 0 3年 9月 2 0日在北京联合举办了“国际关系研究方法研讨会”。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外交学院、复旦大学、南开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有关研究所的学者参与了讨论。以下笔谈 ,反映了本次研讨会的部分成果。关于本次会议的综述 ,可见《世界经济与政治》 2 0 0 4年第 1期。
-
作者:卢峰(1);姚洋(2)
作者单位:(1)美国西北大学凯洛格管理学院;(2)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摘要:在以金融压抑为特征的经济中 ,加强法治可能妨碍金融领域某些方面的发展。本文采用 1 990年代中国省级单位的数据 ,通过计量研究发现 ,加强法治有助于提高私人部门获得的银行信贷份额 ,推动银行业的竞争 ,但抑制私人投资 ,并对金融深化没有显著影响。作者认为 ,这些结果源自中国金融部门存在的“漏损效应”———即金融资源从享有特权的国有部门流向受到信贷歧视的私人部门的过程。此外 ,本项研究结果还显示加强法治并不能显著提高经济的平均增长率。本文的结论是 ,只有在其他配套制度安排完善的情况下 。
-
作者:王朔柏(1);陈意新(2)
作者单位:(1)安徽大学社会学系;(2)美国威尔明顿北卡罗来纳大学历史系
摘要:基于对安徽三个村庄的研究 ,我们认为农村宗族在共和国前期没有被革命政权打碎 ,在改革中遭遇了历史性瓦解。在合作社和人民公社以村落为基础的集体化政策下 ,传统的集体性宗族因与新制度发生组织性同构而得以延续 ,并在农民面对灾难而向自身寻求保护资源时得到了增强。改革给予农民经济自主、乡村选举、进城劳动等现代权利 ,开始了其“公民化”进程 ,使宗族在大量年轻人离乡后失去了后继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