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郭于华(1)
作者单位:(1)清华大学社会学系
摘要:转基因技术既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又能从中透视社会制度、文化传统、全球化与地方化的演变过程与特性 ,理应成为社会人类学关注的对象。本文以转基因大豆为例 ,探讨了中国社会结构背景和主流话语下对转基因技术的本土反应和消费者处境。
-
作者:叶秀山(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摘要:本文探讨了康德的启蒙观念及其与批判哲学的关系 ,分析了理性“成熟”之含义 ,认为 ,一方面 ,理性须得“不依靠他者”运用自己的理智来认知世界 ,另一方面 ,须区分各种层面的“权限” ,强调在“公众”层面理性的不受限制性 ;这样 ,“成熟”、“启蒙”的理性就具有“现实性” ,而不是“抽象”的形式。“界限”观念的提出 ,同样使以“理性”为准则的哲学不再是抽象形式 ,而是具有丰富内容的“认知”体系 ,从这个角度 ,可以加深理解康德“批判哲学”所做的“划定界限—领域”工作之哲学意义。
-
作者:倪乐雄(1)
作者单位:(1)华东理工大学战争文化与国际政治研究所教授
摘要:和平崛起与外部环境。“和平崛起”有着丰富的涵义,它可能是一种善意,一种愿望,一个理想,也可能是一种策略。但这些都不太重要,重要的是考虑中国“和平崛起”善意实现的可能性。对于未来的国家安全,这是个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的判断问题。尽管中国人民爱好和平,但善意和愿望能否为霸权主义尚未退场的外部世界所接受?这是需要认真考虑的。“和平崛起”的愿望能否实现,并不取决于愿望本身,有时是由外部世界的性质决定的。历史上也曾有国家当初怀有和平崛起的善意,由于外部世界无法与之产生互动,最终化玉帛为干戈。
-
作者:李强(1)
作者单位:(1)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
摘要:“和平崛起”口号的意义。复兴与崛起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为之奋斗的重要目标。晚清以来,中华民族的志士仁人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就是使中国摆脱屈辱的地位,以平等的姿态列入世界民族之林。二十多年前,邓小平启动改革与开放,直接目标就是使中国在21世纪中叶成为中等发达国家。
-
作者:钱广华(1)
作者单位:(1)安徽大学哲学系
摘要:“物自体”是康德哲学的基础性概念。它不仅是理论理性的知识论概念 ,更是实践理性的本体性概念 ,二者之间构成了内在张力 ,贯穿于康德哲学的整个体系之中。康德哲学是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结合 ,是理性与非理性 (或超理性 )的矛盾统一 ,正是这种张力 ,推动着康德哲学体系的运转 ,而“物自体”是其轴心。康德对“物自体”的设定在于批判先验实在论 ,使人回到现实的经验世界 ,同时启迪人们从经验世界走向理想。而这都必须在实践中达成。康德哲学由此实现了知识与人文价值的结合 ,知识向人文价值的转化和生成 ;从而端正了西方智力思维的运思路...
-
作者:陈秀山(1);徐瑛(1)
作者单位:(1)中国人民大学区域经济与城市管理研究所
摘要:本文通过计算基尼系数、变异系数、塞尔指标描述了区域差距变动状况 ;根据指标所显示的区域差距发展阶段性 ,利用四因素的区域差距影响因素框架 ,分阶段研究了不同时期区域差距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影响因素 ;影响区域差距的四因素分别是 :投入要素的量和质 ;要素配置效率、要素使用效率、空间格局变动 ,在不同时期 ,这四种因素的重要性各不相同。
-
作者:郁建兴(1);徐越倩(1)
作者单位:(1)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公共管理系
摘要:全球化进程中国家边界的模糊与地方力量的加强 ,以及经济自由、社会福利国家与民主制度之历史联盟的进一步瓦解 ,构成了国家的新处境。国家的新处境扩展了国家理论的研究领域 ,使之不再局限于国家与市场的关系 ,而总是围绕着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以及治理等问题展开。在新历史条件下 ,国家既要寻求一种发展公私伙伴关系和合作性自助的新途径 ,又要进行社会福利改革 ;在多层治理结构中积极创新国家主权和国家自主性的形式 ,加强合作机制以解决大量跨边界的协调和控制问题 ;在全球治理与地方治理之间取得平衡 ,既体现差异性又重视互补性 ,实现全...
-
作者:夏勇(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
摘要:本文通过识别和阐述传统民本观念里的权利成分及其流变 ,试图在继承和重述古代民本思想的基础上 ,把以民为本的民本论转变为民之所本的民本论 ,把他本的民本论转变为自本的民本论 ,把以民为手段的民本论转变为以民为目的民本论。同时 ,通过清理现代中国的民本思想和民权理论以及评析政治浪漫主义和文化怀疑主义 ,试图借助权利概念来完成民之本体的建构 ,从而支持当代中国关于民权的价值理论和政治实践 ,倡导一种同以人为本的观念相呼应的新的民本学说。
-
作者:金惠敏(1)
作者单位:(1)河南大学文学院
摘要:电子媒介的到来是个不争的事实 ,它的时代征候是图像增殖。这对以印刷媒介为基础的文学和文学研究产生了极大的冲击 ,甚至也可以说形成了不可忽视的文学危机。其具体表现主要有二 :一是重组了文学的审美构成 ,二是瓦解了文学赖以存在的深度主体。新媒介拟像一方面抽掉了文学对现实的指涉 ,另一方面又现实地为资本主义商品语法所操纵和榨取。文学要摆脱当前的危机 ,就必须恢复其现实感 ,戳穿媒介拟像或阿尔都塞所谓之意识形态的欺骗性外衣。
-
作者:罗志田(1)
作者单位:(1)北京大学历史系
摘要:近代帝国主义实施侵华行为的中国当地条件制约或限定了侵略的方式和特性。外来侵略者通过条约体系内化为中国权势结构的一部分 ,又依“例外法则”在中国形成一套与西方基本价值时相冲突的思维和行为方式 ,故这些西方代表在中国表述着“西方”却又不完全等同于“西方”。列强既要中国实行改革以维持西方标准的“正常”秩序 ,又是与西方标准相异的中国秩序之构建者和维护者 ,扮演着改革推动者和既存秩序维护者的双重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