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成凡(1)
作者单位:(1)厦门大学法学院
摘要:从行为选择和学术产品的角度,可以分析预测论文引证在数量和质量方面变化的趋势。通过调查1993—2002年《中国社会科学》和《中外法学》两期刊法学论文的引证和外部引证,一方面检验了引证竞争的假说,同时显示了这个时期中国法学受到法学外学科影响的程度和特点。整体上,法学论文引证的数量竞争已经进行,而质量竞争尚未发展,外部引证率并没有明显提高;当代中国法学的另一面可能是更多的自我对话、甚至封闭。
-
作者:赖明勇(1);张新(1);彭水军(1);包群(1)
作者单位:(1)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
摘要:本文通过构建一个中间产品种类扩张型的内生技术进步模型,探讨了开放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本、国内研发与国外研发技术外溢影响经济增长的内在机理。对模型的竞争性市场均衡分析的基本结论是:技术吸收能力的提高、人力资本积累有利于长期经济增长,然而贸易开放度、技术水平差距对稳态增长率的影响效应具有不确定性。进一步的实证检验利用1996—2002年间我国30个省市的经济数据,考察了分别以人力资本、贸易开放度衡量的技术吸收能力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同时比较了进口贸易、外商直接投资这两类传递渠道的技术外溢效果,并就分析结果提出政策建议。
-
作者:宋立刚(1);姚洋(2)
作者单位:(1)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亚太经济和管理学院;(2)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摘要:通过对1995—2001年683家国有企业的调查,本文研究了改制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利用面板数据,解决了转型经济文献中经常遇到的遗漏变量和选择性偏差问题。结果显示,改制对企业的利润率有显著的正影响,但是对单位成本和劳动生产率的影响较弱或不显著。研究还发现了明显的时间趋势,改制效果对于那些具有中等长度改制历史的企业以及在1997—1999年间实施改制的企业最为稳定。
-
作者:刘小玄(1);李利英(2)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2)河南财经学院
摘要:本文通过对于451家样本企业(1994—1999)的调查数据的分析、抽象和概括,得到了企业改制的典型特征。分析中采用作为时间连续变量的股权结构的动态考察,不仅能够反映出不同股权结构企业之间的效率差异,而且,也能够较好地反映出改制进程中企业效率是如何伴随着产权渐进改制而变化的。根据企业股权结构的变动进行分析发现,国家资本股权的变化与企业效率水平是显著的负的相关性关系,而个人资本股权变化与企业效率水平是显著的正的相关性关系,法人股权的变化也具有较为显著的正相关性。所以,国退民进的改制方向与企业效率提高的方向是一致的。...
-
作者:杨瑞龙(1);卢周来(2)
作者单位:(1)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2)中国国防大学国防经济研究中心
-
作者:周雪光(1)
作者单位:(1)香港科技大学商学院
摘要:本文以“逆向软预算约束”概念概括基层政府自上而下地向所管辖区域中的下属组织和个人索取资源的行为,并从组织分析角度探讨这类现象产生的渊源:在微观层次上,干部晋升制度的机制和信息不对称导致了基层政府官员追求资源密集型政绩工程的短期利益,为不断突破已有预算约束、追求预算外资源的政府行为提供了激励;在宏观层次上,组织制度自上而下的约束机制由于上下级政府官员的共同利益联合而难以有效运行,自下而上的企业或个人的抵制活动因组织程度的不对称而无法奏效,而权、责、利三位一体在实际运行中的分离导致责任目标制度的失败。因此...
-
作者:蓝宇蕴(1)
作者单位:(1)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摘要:在中国现有条件下,与城中村相伴生的、具有鲜明过渡性意涵的都市村社型共同体是农民城市化的一种“新型社会空间”,是弱势的非农化群体“小传统”得以依托、行动逻辑得以体现的社会场域。这种组织化共同体是农民城市化进程中非常值得注意的“社会空间”。笔者提出的都市村社共同体概念,为村庄研究增添了“走向终结型的村社共同体”类型。
-
作者:赵世瑜(1)
作者单位:(1)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
摘要:数百年来,在山西的许多地方,特别是晋中、晋南地区,流传着许多大同小异的关于“分水”的传说,它们并不像表面上被人们以为的那样荒诞无稽,或者像被后人附加的那样具有政治反抗的寓意,而是凸显出当地非常重要的水资源利用问题,直接关系到区域地理、社会制度与国家制度、社群关系等等。同时,这些故事的产生本身就是历史过程的一部分,成为表现某种权力关系的象征性资源。本文通过分析太原晋祠、介休源神庙和洪洞广胜寺的个案,试图显示乡土社会内部错综复杂的权力关系,以及为协调这一关系而逐步确立和完善的制衡性制度。更为重要的是,本文并不...
-
作者:赵敏俐(1)
作者单位:(1)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
摘要:日本学者铃木虎雄首倡的“魏晋文学自觉说”并不是一个科学的论断,而鲁迅先生接受这一说法本是一种有感而发,虽然具有一定的学术启发性,但是不能把它上升为一种文学史规律性的理论判断。“汉代文学自觉说”是对“魏晋文学自觉说”的一个有力挑战,从汉魏以来“功利主义”与“文学自觉”、汉人的“个体意识”与抒情文学的关系来看,促进汉魏以来中国中古文学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是秦汉社会制度的变革、文人阶层的出现及其特殊的文化心态,以及他们对于文学的基本态度。以此为基础,可以清晰地看到从汉到唐的中国文学的演变轨迹。“魏晋文学自觉...
-
作者:苏力(1)
作者单位:(1)北京大学法学院
摘要:本文以元曲《窦娥冤》为材料分析该剧隐含的几个重要的法理学问题。作者论证了,剧本中没有证据表明窦娥的悲剧是官员贪污腐败的产物,不是官员的司法道德问题,而主要是由于裁判者的认知能力和传统中国社会科学技术不发达的局限;同时,分析了当代语境中的“铁证如山”、“无罪推定”、“刑讯逼供”等法律问题在历史场景中的意义;此外,对该剧的人物性格和戏剧结构以及中国传统的部分鬼戏作出新的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