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王美艳(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
摘要:通过对本地和外来劳动力所面临的就业机会和报酬的研究,本文揭示了中国城市劳动力市场上存在的歧视,是经济转轨时期劳动力市场发育不健全的产物。经验研究结果显示,外来劳动力与城市本地劳动力的工资差异,59%是由就业岗位间的工资差异引起的,41%由就业岗位内的工资差异引起。且工资差异的43%是由歧视等不可解释的因素造成的。
-
作者:俞江(1)
作者单位:(1)华东政法学院法律学院
摘要:分家习惯在中国已延续两千余年,在这一习惯内部,已形成较为稳固的内容和程序,其效力一直受到国家法的承认。然而,随着20世纪初期中国大规模地移植西方法,分家习惯退出了国家法领域。分家习惯与西方继承法所调整的继承行为有着不同的性质。分家意味着,无论父母生前还是死后,亲子都可以参与家庭财产的分割;继承则是承受死者的个人财产。研究近代中国的分家契约可以发现,分家一直是中国家庭财产领域中的主要行为模式。可见,在近代中国的财产继承领域中存在着规则冲突的格局,即分家习惯与继承法难以兼容。揭示这一格局,对我们认识民事习惯与...
-
作者:陈少明(1)
作者单位:(1)中山大学哲学系
摘要:在肯定传统哲学史学科意义的前提下,文章提出开拓新的中国哲学论域,即从叙事性较强的文本入手,尝试对经典做不以范畴研究为中心的哲学性探究,作为教科书思路的补充。作者分人、事、物三个类型,分别举例说明对不同的经验资料进行思想探究的可能性。不以范畴为中心,不是排斥对古典思想做概念的研究,而是要直接面对经典世界的生活经验,把观念置入具体的背景中去理解;或者更进一步,从古典的生活经验中,发掘未经明言而隐含其中的思想观念,进行有深度的哲学反思。这种以近乎故事诠释的形式对经典进行的反思,通过对人、事、物各种个案的诠释,在...
-
作者:徐月宾(1);张秀兰(1)
作者单位:(1)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研究所
摘要:政府在社会福利中应该扮演什么角色以及如何扮演,是社会政策领域的一个根本问题。无论如何处理,都会产生全局性的影响。过去20多年来,中国的经济取得了高速增长。但是,在“高福利的负面效应”和“市场机制的高效率”这两个西方经验的影响下,中国政府却在社会福利领域逐步退出,这是导致当前有目共睹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失调和社会不公平的重要因素。为此,中国政府必须重视社会政策对可持续发展的积极作用,在社会福利中扮演更为积极的角色。
-
作者:王检贵(1);丁守海(2)
作者单位:(1)南开大学博士后流动站;(2)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
摘要:本文通过古典估算法、新古典估算法、标准结构比较法对中国现阶段农业剩余劳动力进行了重新估算和比较分析。除了估算剩余劳动力总量外,文章还注重剖析剩余劳动力的结构,亦对学术界使用过的三种估算方法做了不同程度的修改和完善。结果显示古典测算方法的可信度和解释力都是最强的。由此,本文得出结论:当前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约为4600万。
-
作者:孟捷(1)
作者单位:(1)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
摘要:超额利润是资本主义发展动态中的重要现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内部在超额利润来源的问题上,一直存在着观点上的分歧。造成这些分歧的原因是,第一,马克思本人有两种超额利润源泉的理论,如何协调这两种理论的关系,还有待于进一步的讨论。第二,解释超额利润的来源必然会涉及学术界近年来在劳动价值论问题上的一些不同看法,如何从这些看法中去芜存菁,是个极具挑战性的难题。本文由两条并行的线索交织而成,第一条线索追溯了从《资本论》手稿到《资本论》的理论演化过程,第二条线索则结合马克思在不同场合对超额利润来源的不同阐述,汲取学术界的...
-
作者:张继成(1)
作者单位:(1)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
摘要:本文在吸收符合论、实效论、融贯论、语义论等真理学说的理论精华并对客观真实说、法律真实说等证明标准理论进行批判性继承的基础上,构建起一个完整的真的标准体系:真的保证性标准就是“命题与事实符合”,它是对真的规定,是真的识别标准;真的核证性标准又由真的证实标准和真的证明标准两个部分组成,真的证实标准就是“命题与经验证据符合”,真的证明标准就是“命题与科学证据符合”,它们是对命题真性的揭示和展现,是真的证成标准;真的有效性标准就是“命题与实体法律规范和程序法律规范符合”,它是真命题的“有用性”、“能用性”的评...
-
作者:高丙中(1);章邵增(2)
作者单位:(1)北京大学社会学系;(2)北京大学
摘要:中国人类学学科建设几经曲折,目前正处在一个大发展的社会预期之中。我们认为这种预期有望在两个方向上加以落实:一个方向是海外民族志研究。中国的人类学者,特别是有志于中国人类学事业的博士研究生,带着对中国社会感兴趣的问题,去国外社区进行规范的田野作业,完成民族志著作,由此累积中国人对于全球社会日常实践的经验知识。另一个方向是人类学分支学科建设,即人类学与其他基本学科的交叉研究、合作研究。人类学所直面的“社会总体现象”①既然同时得到法学、政治学、经济学、宗教学等专门领域研究,人类学在发挥自己把握社会整...
-
作者:郭继强(1)
作者单位:(1)浙江大学经济学院
摘要:现阶段中国城市次级劳动力市场中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民工的劳动供给与工资正反馈向下直至工资趋于民工的保留工资。考察这种现象,本文认为,主流经济学关于劳动供给的研究忽略了最低必需支出的约束。在考虑到劳动者存在最低必需支出约束的情形下,经典劳动供给曲线将出现一个拐点,延续拐点后的劳动供给曲线向右下方倾斜;同时,就拐点后的这段劳动供给曲线而言,当劳动需求不足时,劳动供求将向右下方发散失衡。文章分析了这一没有引起主流经济学关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针对中国城市次级劳动力市场中的民工劳动供给现状进行了实证。
-
作者:叶初升(1)
作者单位:(1)武汉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武汉430072
摘要:寻求发展理论的微观基础,就是寻求发展经济学相对独立存在的合理性根基,它是发展经济学由众说纷纭的“前科学”逐渐向一个统一的学科范式收敛的过程。本文首先简要分析现代经济学的一般理论构造及其微观基础,接着以此为视角去反思发展经济学的微观基础及其理论演进,并以一种建设性的心态重新审视对发展经济学理论地位的种种诘难。然后,较为具体地分析和评价了近年来发展经济学理论研究微观化的趋同态势。最后,从科学哲学的角度,就构建一个有别于一般经济学的发展经济学微观基础、形成相对独立的学科范式问题,做出自己的分析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