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郝大海(1);李路路(2)
作者单位:(1)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2)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
摘要:本文以有关社会主义国家经济转型的学术争论为出发点,进一步从理论上审视中国经济转型过程,特别强调“区域差异改革”和“国家垄断部门”两种策略的影响。同时,作者基于2003年全国综合社会调查(GSS2003)的资料(城镇部分),通过构建收入的区域差异模型,估计包括国家垄断部门在内的变量对个人收入的不同效用,全面刻画出在经历了长达二十多年的社会转型之后,中国城镇居民收入分配的基本模式及其变化趋势。
-
作者:刘志彪(1);吴福象(1)
作者单位:(1)南京大学长江三角洲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贸易一体化水平持续上升。对此虽然可以利用引力模型加以说明,但其解释力是有限的。本文在对世界范围内的贸易一体化进行统计描述和计量检验的基础上,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经济体的贸易竞争状况进行了结构分析。结果表明,经济体之间的相似程度越高,贸易量越大,贸易一体化程度也越高。通过各种因素的传导,经济体的出口竞争能力增强,生产非一体化程度有所提高。Granger因果检验的结果则进一步表明,生产非一体化和出口专业化是贸易一体化的原因,而资本化程度既是贸易一体化的原因,也是生产非一体化的原因。
-
作者:赵进文(1);黄彦(2)
作者单位:(1)东北财经大学统计系国民核算研究中心;(2)东北财经大学统计系
摘要:本文利用前瞻性经济结构和非二次福利函数方式设定的目标函数,测定了中国的最优非线性货币政策反馈规则。在央行非对称性偏好和非线性反馈规则的模型设定框架下,利用非线性广义矩估计方法(NLGMM),对央行最优化一阶条件(Euler方程)的约简式和结构式同时进行了估计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1993年至2005年间,央行存在非对称性政策偏好,货币政策反馈规则存在显著的非线性特征,实际造成了中国存在通货膨胀的明显倾向。
-
作者:李恒威(1);黄华新(1)
作者单位:(1)浙江大学语言与认知研究国家创新基地
摘要:认知动力系统理论是上个世纪90年代前后,继符号主义和联结主义之后,认知科学中一种快速发展起来的理论。动力主义和符号主义之间的一个基本分歧就是关于表征在认知中的作用问题的争论。物理符号主义假设认为符号表征的计算对于认知是充分和必要的,一些持强耦合观点的动力主义者认为表征对于认知系统是不必要的。作者从认知发展着手,将认知发展区分为感觉运动、意象表征和语言表征三个水平,认为表征对于认知是必要的,但不是充分的,因为种系演化和个体发育中存在一个非表征的认知时期;但是作者也反对动力主义中完全否定和反对表征的强耦合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