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林岗(1)
作者单位:(1)中山大学中文系
摘要:本文探讨了二十世纪一直为学界争论的汉语“史诗问题”。一个世纪以来,为解决这个在西方文学起源的视野下而产生的问题,前辈学人提出了许多看法。可是在仔细检视之下即可发现,各种假设和解释均不具有切合事实本身的充分真实性。这件学术公案是诸多学者在西风东渐的大背景下,将西方文学的起源模式移至中土,解释中国文学的起源而产生的。作者认为,将西方文学史的起源模式,当作具有普世性的文学史起源的解释框架,以史诗作为解说中国文学源头方案的合理性是可以质疑的。因为其学术意识并非源自对事实和材料本身的深切了解,而它背后存在的对西...
-
作者:朱英(1)
作者单位:(1)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
摘要:近代中国商会的选举制度不同于传统工商组织带有随意性的“推选”方式,是一种全新的“选举”规定,体现出近代民主色彩。上海商会选举的实践证实,这种制度性规定在其常态选举中基本上能够得以贯彻执行;以往强调工商界上层人物挟其雄厚经济实力垄断商会领导权的说法与史实并不相符;在清末民初上海总商会选举中亦未曾出现过严重的舞弊和贿赂行为,但是,到了1920年代以后,由于各方面因素影响,开始形成派别纷争乃至选举风潮,尤其是受到不同派别背后政治军事力量的制约,至此,上海总商会的选举呈现出从常态向变态的演变趋向。
-
作者:柯继铭(1)
作者单位:(1)四川大学历史系
摘要:清季十年间,“民”被视为国家的根本和主人、国家兴衰存亡的决定性力量和社会变革的主要力量,在思想界的地位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然而,回到中国的现实,不少人对当时之“民”能否承担这种责任表现出很大的怀疑。这使得晚清思想界中的“民”呈现名和实的分野,具有理想和现实两个层面。曾被寄予厚望的“民”本身也成为有待解决的新问题。因此而产生的“新民”主张又被认为缓不济急,使改变政府成为关注的问题。而“民”的素质问题至辛亥鼎革仍未解决,又遗留到民国。
-
作者:石之瑜(1);李圭之(2);曾倚萃(2)
作者单位:(1)台湾大学政治学系;(2)中山大学政治学研究所
摘要:近代日本中国学家要回答的问题有两个,一个是要不要抗拒欧美,另一个是要不要排除中国。本文根据这两个问题得出中国学的四种视角,分别以白鸟库吉、内藤湖南、津田左右吉与竹内好为例子。他们各自追求从某种卑微身份中的解放,但是根据沟口雄三的阅读,这些解放策略并不成功。沟口尝试了一种从中国历史基体出发,并用一种他称之为为了中国,而对日本加以“异别化”的解放策略,使他取得进出中国的能力,也就等于取得了进出日本的能力。但因为他并没有解决历史基体的范围如何界定的问题,使他不能断定如何才算是为了中国,才算是赋予中国主体性,则任...
-
作者:孟捷(1)
作者单位:(1)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
摘要:本文旨在探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有关资本主义经济当事人的动机和行为模式的理论。马克思继承了古典经济人概念的合理成分,从资本一般和竞争的角度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当事人的动机和行为模式。与演化经济学家相似,马克思将不确定性引入了他对资本主义经济当事人的目标和行为模式的分析,提出应该超越人只是经济范畴的人格化这样的视角,在对人的行为模式的解释中接纳来自文化、政治等多方面的影响,以便解释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多样性。
-
作者:李忠杰(1)
作者单位:(1)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
摘要:动力机制与平衡机制,是人类社会赖以运行的两种最根本、最基础、最普遍的机制。两种机制,都是由一定的社会制度和体制、规范表现出来的,两种机制,将社会的各个部分和要素组合起来,使之成为具有内在逻辑的统一整体,规范并决定着整个社会发展的方向。在社会运行机制变动过程中,某种程度的平衡机制欠缺、动力机制失范,就是当今中国一系列社会问题的深层病因。我们所要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应该是这种把动力机制与平衡机制有机地、最大限度地结合起来的社会主义。作为一个政党、一个政府,治国理政,一定要全面把握和处理好动力与平衡之间...
-
作者:欧阳友权(1)
作者单位:(1)中南大学文学院
摘要:以计算机网络为代表的数字媒介,用不可抗拒的技术力量引发了当代中国文学的转型,又约束和限定了这一转型的内涵,为汉语文学的历史演变扮演了“消解”和“启蒙”的双重角色。新媒介使文学的审美构成、表意体制和时空观念产生了根本性变化,也对文学传统的赓续造成伤害甚至异化。前者表现为用平民化的叙事促动文学向“新民间写作”转型,用技术方式赢得更大的艺术自由度,以“词思维”和“自娱娱人”的新理念拉动文学深层观念的调整,为文学体制更新探索了新路;后者则表现为技术对文学性的消解,作家主体责任担承的弱化,技术复制导致对文学经典信...
-
作者:刘平(1)
作者单位:(1)沈阳师范大学社会学学院
摘要:新二元社会是指传统计划体制的社会机制和市场化社会机制共生的社会结构,是对中国改革进程的一种新的理解,也是分析中国社会转型的新视角。老工业基地社会既是探讨新二元社会的逻辑切入点,又是新二元社会研究的主要对象;它不是一个经济、技术和产业概念,而是对一种独特的社会结构特征的认识。新二元社会的实质是与一定产权关系相联系的两种社会生活的组织方式和文化模式。连续的强有力的政治体制,是新二元社会生成的前提,也是整合两种社会机制的条件;它事实上的存在和作用,是认识中国的市场化转型和中国经验的关键因素。在改革开放二十几...
-
作者:王南湜(1);王新生(1)
作者单位:(1)南开大学哲学系
摘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的兴起,始于世纪之交。其发展的基本趋势,是从主要致力于理想社会的经典马克思主义理想性政治哲学到主要依据现实生活的现实性政治哲学的转变。这一转变主要从三个层面展开:第一个层面是关于政治哲学一般问题的研究,主要是关于政治哲学的学科定位问题和政治哲学在当代中国兴起原因的阐释;第二个层面是关于中国社会政治结构之发展趋向的研究,如关于市民社会、公共领域等问题的研究;第三个层面则是基于中国经验对于政治哲学中重要问题的研究,如关于公平与效率关系问题的研究,关于政治哲学中理想性维度与现实...
-
作者:曾令良(1)
作者单位:(1)武汉大学
摘要:人本化既是应然国际法的一种新的理念和价值取向,又越来越突出地体现于实在国际法之中。现代国际法一方面注重建立和完善国家间共处与合作的和平与发展秩序,另一方面又致力于确立和维护“以个人为本”和“以人类为本”的人本秩序。国际法的这种人本化现象丰富了国际法的内容:不仅促进一些经典的国际法部门与时俱进,还直接催生了一系列国际法的新分支。同时,它也冲击着国际法上权利与义务构建的基础———对等原则。诚然,没有国家间的条约和各国认可的国际习惯,不可能有国际法的人本化现象;没有国家间的合作,国际法的人本价值无论多么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