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葛晓音(1)
作者单位:(1)香港浸会大学中文系
摘要:战国后期,由于韵文中四言词组和三言词组的愈趋实字化以及语法意义的独立,对于二者之间节奏关系的探索,成为骚诗和民间谣谚的共同现象,这是酝酿七言节奏的主要背景。七言节奏的生成原理决定了早期七言篇制由单行散句构成、意脉不能连属的体式特性,使七言只能长期适用于需要罗列名物和堆砌字词的应用性韵文和俗文字,而不适宜需要意脉连贯、节奏流畅的叙述和抒情。汉末少数七言作品在突破七言自身局限方面所作的尝试,为七言体朝叙述和抒情的方向发展提供了一些初步的经验,但是与生成途径不同的五言诗相比尚欠成熟,这是汉魏七言诗发展滞后的...
-
作者:郭贵春(1)
作者单位:(1)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
摘要:语义学分析方法作为一种横断的科学方法,其方法论意义在过去几十年的历史演进中逐渐凸现出来。规范语义学对形式化体系处理的整体性原则,具有尤为重要的意义整合作用;而自然主义语义学的方法论意义,则在于它自觉地从心理意向上实现了语形、语义和语用的结合。为了克服规范语义学和自然主义语义学在由语境到指称和真值的确定这一根本问题上所存在的内在矛盾,强调主体性研究的后现代语义分析,正试图将“理解的主体”和“被理解的主体”都嵌入语义分析过程中,以便把语义分析的形式规范性与心理自然性有效统一起来,从而在更高层面上推动语义学...
-
-
作者:闻翔(1);周潇(1)
作者单位:(1)清华大学社会学系
-
作者:袁祖社(1)
作者单位:(1)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
-
作者:侯惠勤(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摘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紧张”是马克思主义作为“改变世界”的理论所特有的展示方式,是理论在实现自身的过程中把握了实践的需要,与实践相互作用、相互改造的特殊状态,是理论自我反省、自我超越的内在根据。“内在紧张”的运动关系构成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理论生长机制。马克思主义呈现出“内在紧张”的状态,就意味着马克思主义正面临着理论创新的压力和机遇,克服这种“内在紧张”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现过程。从科学与意识形态、无产阶级及其阶级意识、历史与逻辑、个人与社会、理论与实践等五大理论“内在紧张”的矛盾关系及其逻...
-
作者:李景林(1);田智忠(2)
作者单位:(1)北京师范大学价值观与民族精神创新基地;(2)福建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摘要:在宋明儒学中,朱子之心论,实最为完备。但现代学者往往既囿于理学心学分系和对峙之前见,又受到西方哲学诠释模式的影响,常倾向以“认知心”来理解朱子之心说,或以理性主义来诠解其心性哲学的精神。而实际上朱子心论是以“情”为心的主体内容,以仁为“心之德”,在“爱”或情的实存活动上来把握心的整体义涵。心的“知觉”内在于情,构成人的生命存在之内在的主宰和定向作用。由此,其在形上学上,立足于以个体实存一系列自我转化的工夫历程展开和实现性体、道体的超越性意义。故朱子心论可以说是创造性地接续和再建了先秦儒学性情论和形上学的...
-
作者:陈振明(1);薛澜(2)
作者单位:(1)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2)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摘要:近年来,党和政府提出科学发展观,做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等战略决策,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政府管理创新和服务型政府建设。这既为中国公共部门尤其是政府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新的巨大空间,对公共管理理论与方法的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该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公共管理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是宏观管理与政策研究的基础,其研究进展是学科成熟程度和研究规范水平的重要标志。因此,必须根据转型期中国公共管理的实践发展和现实需要,选择更具有战略性和针对性的理论...
-
作者:陈定家(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摘要:“文本”作为文学的一个重要范畴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有不少传统文本具有“超文本”性,而在“数字化生存”的时代,“超文本”作为网络世界最为流行的表意媒介,它以“比特”方式更大程度地唤醒了文本的开放性、自主性、互动性。“超文本”以“去中心”和不确定的非线性“在线写读”方式解构传统、颠覆本质,在与后现代主义的相互唱和中,改变了文学的生存环境和存在方式。在令人难以想象的赛博空间里,网络文学所营造的“话语狂欢之境”交织着欣喜与隐忧——它异彩纷呈、前景无限却又充满陷阱与危机。“超文本”的崛起不仅是当代文学世纪大转...
-
作者:李琛(1)
作者单位:(1)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摘要:人文知识的两个特点对于法学知识的建构和运用有着重大意义:第一,研究对象(人)可受知识的诱导,形成知识的自我强化;第二,存在科学性方法失灵的领域。本文以著作权法为模型,揭示了前述问题的具体表现:其一,法学中的“偶然规律化”;其二,科学式演绎的失灵。法制史本应破解“偶然规律化”,但是过度科学化的研究方法反而使其加剧了这种现象。法学的创造性转向提供了解决之道:利用人的可塑性,发挥知识的创造力,策划理想生活,一方面可以避免历史偶然对现实的过度压制,另一方面摆脱寻找“科学式真理”的情结,创造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