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张康之(1);张乾友(1)
作者单位:(1)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北京100872
摘要:近些年来,"公民社会"是一个在中国学术界频繁出现的概念。这是一个错误的表达式,它不仅是一个翻译错误,而且包含着对"市民社会"和"公民国家"的双重误读。市民社会与公民国家是在社会分化的过程中产生的,作为社会分化的结果,它们既是理解近代以来社会结构的基本坐标,也是开展社会治理的依据。"公民社会"的概念抹杀了近代社会分化的历史,使得对现代社会的构成部分及其运行机制的把握变得困难起来。我们应当在近代历史以及思想史的嬗变中梳理市民社会和公民国家产生的历史过程,确定它们各自的性质,并把握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
作者:朱景文(1)
作者单位:(1)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北京100872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诉讼数量迅速增长,但1997年以后诉讼增长率明显降低。对于社会转型期诉讼增长率不升反降的原因,可以从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司法政策和法院公信力三个方面来分析纠纷的走向。关于诉讼与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的年均增长率、相关系数和比重的数据分析表明,中国诉讼增长率的下降也伴随着人民调解和经济仲裁作用的下降,行政解决机制的增强、不受理的司法政策、诉讼费用改革以及针对司法腐败的一系列制度性建设,遏制了诉讼量的快速增长。
-
作者:王立新(1)
作者单位:(1)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北京100871
摘要:从18世纪晚期到20世纪中期,美国一直把中国想象成为与自己形象相对照的"他者"。对中国的这种"他者"想象反映着美国人自己的恐惧、渴望和向往,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帮助美国人界定自己的国家身份与国家地位,是美国自我审视、自我想象的一种方式,因而具有深刻的自传性质。今日的美国应放弃在自己的观念和利益框架内理解和想象中国的方式,真切地了解和体会中国人的感受、欲望和抱负,从而使中美关系的稳定发展能有一个健康的情感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