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吴承学(1)
作者单位:(1)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广州510275
摘要:"诗能穷人"与"诗能达人"在中国古代是共同存在、不可分割的两个诗学论题,将二者放到一起考察,相互印证,对中国诗学的理解才会比较全面和深刻。虽然"诗能达人"与"诗能穷人"在中国古代诗学话语中都具有真实性与合理性,但人们还是倾向于选择"诗人薄命"、"诗能穷人"、"穷而后工"之说,而"诗能达人"之类表述则被遗忘或被遮蔽,从而形成中国文学批评中"诗人薄命化"的理论倾向。对于"诗能穷人"与"诗能达人"的现象、理论的选择与接受,表现出一种基于传统诗学观念与价值判断之上的集体认同。诗是诗人的精神寄托与神圣信仰,"诗人"是一个被赋予了悲剧色...
-
作者:江林昌(1,2)
作者单位:(1)烟台大学中国学术研究所,教授(烟台264005;(2)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济南250100
摘要:中国古代诗歌起源于原始巫术咒语。咒语也可称为巫诗。巫诗盛行于五帝时代早期及其之前。到五帝时代中期,由于生产力发展,剩余产品出现,有了阶层分化,原始巫术中通天神的仪式和巫诗,开始被少数氏族贵族阶层垄断,并成为其统治社会的政治工具而发展为宗教与史诗。这种现象一直延续到夏商西周。在这两千多年中,中原各民族的史诗,由世代口耳相传到逐步写成文本,形成了"史诗传统"。史诗既是各氏族早期历史的载体,也是中国古代诗歌早期发展的特殊形式,更是夏商周三代王官之学的集中体现。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再次出现大变革,"史诗传统"也随之出...
-
作者:韩长印(1);韩永强(2)
作者单位:(1)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上海200240;(2)英国阿伯丁大学法学院
摘要:中国债权受偿顺位遵循"担保物权绝对优先"与"普通债权平等受偿"两大规则。但当债务人丧失清偿能力,尤其是在发生大规模人身损害而遭遇破产的情况下,恪守这两项规则不仅会使人身侵权受害人得不到必要的救济,而且无益于实现侵权责任法遏制侵权行为之基本功能,形成法理上的严重不公和逻辑上的严重欠缺。基于侵权之债与合同之债在救济环节的差异,侵权之债原则上应该优先于普通合同债权;考虑到不可能、也没必要彻底动摇担保物权的优先受偿地位,以及人身侵权尤其是物质性人格权侵权之债相对于财产侵权之债应该具有的优位性,在侵权债务人破产时先...
-
作者:杨泽波(1)
作者单位:(1)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上海200433
摘要:德福关系问题在西方哲学史上一直存在,近代自康德之后,更将其上升为圆善问题,为人们关注。令人称奇的是,儒家在历史上并不像康德那样重视这一问题,表现出与西方哲学完全不同的姿态。其所以有如此奇特的现象,是因为儒家不是宗教,只以人文的方式来处理这一问题,表现得更为平实,更为合理。这可能是儒家对人类文化最大的贡献之一。从这个特定视角出发,可能会对儒学是否宗教的争论有一种新的认识。
-
作者:李继凯(1)
作者单位:(1)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西安710062
摘要:迄今为止,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趋于"饱和"的状态也使其陷入了举步维艰的境地。因此,寻找新的学术增长点就变得异常重要和紧迫。"书法文化"与"中国现代作家"的关系,几近是一个研究空白,以往很少引人注意,这是令人遗憾的。事实上,许多中国现代作家都与书法文化有着不解之缘,他们在书法收藏、书法创作、书学探讨上都做出了重要贡献;反过来,书法文化也对现代文学的存在方式、文本形式、情感表达、思维方式以及审美趣味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另外,通过对书法文化与中国现代作家关系的考察,还可引发我们进一步深入思考文学...
-
作者:刘金全(1,2);隋建利(2)
作者单位:(1)吉林大学商学院;(2)吉林大学数量经济研究中心,教授长春130012
摘要:我国货币增长不确定性的根源可以划分为货币政策冲击和宏观经济冲击两个层面,通过检验我国货币增长不确定性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货币增长不确定性主要由宏观经济冲击所引致;1998年以前的货币增长不确定性比较剧烈,1998年之后的货币增长不确定性明显减弱。由货币政策冲击导致的货币增长不确定性能够有效地促进经济增长,这意味着货币政策调控的有效性;但2003年以来,由宏观经济冲击导致的货币增长不确定性对经济增长起到了抑制作用,这说明以国际金融危机为代表的经济冲击对我国经济稳定增长产生了显著的消极影响,需对此进行积极的...
-
作者:金一虹(1)
作者单位:(1)南京师范大学金陵女子学院,教授南京210097
摘要:持续规模化的流动已成为中国农民家庭变迁的重要结构性力量。流动带来的去地域化,侵蚀和破坏着血缘、地缘关系高度重合的中国父权制家庭,但其所致的家庭制度变迁不仅具有解传统作用,同时也是一个传统重构的过程。父权制家庭在解构中延续和重建,是体制约束、市场主导和父系父权自身延续的需要三重力量交互作用的结果。这一流变的家庭形态不仅为"身在城市,根在农村"的流动农民提供了低成本生存发展的基础,也以其特有的弹性适应能力,成为应对农村社会因变迁而生的矛盾冲突的缓冲带,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起到了消解社会紧张的作用。
-
作者:肖峰(1)
作者单位:(1)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科学与公共事务研究所,教授北京100089
摘要: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归结为物质。它既不是物质内在既成的东西,也不是纯粹的自然现象,更不是可以离开主体而独立存在的纯客观现象或无处不在的普遍现象。哲学含义上的信息是一种非物质的存在,是主体对对象的感知、辨识和建构,也是生命控制系统尤其是神经系统的一种机能;信息与"意义"关联,是一种属人的认识现象,不存在所谓的"本体论信息",而只存在认识论意义上的信息。信息的哲学含义应与信息的日常用法具有连续性,不能简单地移植具体科学关于信息的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