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许苏民(1)
作者单位:(1)南京大学中国思想家研究中心
摘要:谢和耐在《中国与基督教——中西文化的首次撞击》一书中认为,由于汉语中系词"是"的缺失,导致中国人不懂逻辑,不懂本质与现象、灵魂与肉体、自立者与依赖者的区分,所以在传教士与中国士人之间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对话。文章以汉语研究和中国哲学研究的成果证明其观点不能成立。明清之际儒耶哲学对话的大量史料证明,通过对话而实现相互理解、促进哲学的发展不仅可能,而且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以世界哲学的眼光来观照中西哲学,把它看作是体现人类对真善美的理想追求的共同精神财富,促进对话和相互理解、相互补益,是把中西哲学研究都提升到新境...
-
作者:罗宏梅(1);周帆(1)
作者单位:(1)遵义师范学院中文系,副教授遵义563002
摘要:一部文学史即是一种文学的阐释形态。因此,从"阐释框架"入手,可更好地理解和反思既有文学史得以形成的依据。综观近百年林林总总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著述,主要有以"政治"和"审美"为本位建构的两类阐释框架。前者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它侧重于从政治角度阐释中国现代文学,突显政治对文学转型的主导作用;后者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现,它以"去政治话语"、突显文学的审美属性为特征。两类阐释框架各有特点,各自切合了文学内涵之一端,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局限。由此可引发我们关于建构"文学本位"文学史阐释框架的思考。
-
-
作者:李金波(1);聂辉华(2)
作者单位:(1)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应用经济系博士后流动站;(2)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
摘要:应用经济学方法研究儒家孝道思想对古代社会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可以发现,在信贷市场极不完备的古代,孝道作为一个独特的代际契约履约机制,能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代际契约中的证实和承诺问题,从而以一种增加储蓄的方式有效促进古代社会的经济增长。然而,实施和维持孝道却不完全是自发的,需要来自统治者的干预。而对于统治者来说,他需要将资源在配置给生产和配置给战争之间权衡。这一权衡决定了一个社会均衡的孝道水平。通过比较中原文明、匈奴游牧文明和罗马文明的历史,证明了这一观点,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东西方文明的差异。
-
作者:张新宝(1);张红(2)
作者单位:(1)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北京100872;(2)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武汉430073
摘要:中国民法百年,历经自清末到新中国成立、新中国成立以后30年以及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三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在第一阶段,民法使统治者对待法律的观念实现了从"救亡图存"到"立法治国"的转变;在第二阶段,由于制定民法典经济基础不具备,民法典无法出台;在第三阶段,民法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与基本保障的地位被确立,执政者对民法逐渐认可,单行民法逐步制定,民法典之轮廓出现。展望未来,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标志,民法典的制定仍然任重道远。民法典的出台,需要全民族法治共识的形成和政治家的坚定决心。
-
作者:周晓虹(1)
作者单位:(1)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南京210093
摘要:"文化反哺"是理解处在急速变迁时代中国社会代际关系的一个本土性概念,它在由全球化和社会转型所共同引发的变迁维度上理解中国社会代际关系的颠覆或倒置现象,将急速变迁时代所发生的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进行广泛文化吸收现象视为新文化传承模式。在新兴食品、移动电话和电子计算机三类现代器物的传播与推广中,突出表现为器物选择过程中代际倾斜、去中心化和数字鸿沟趋势,在器物文明传承过程中出现的这种代际颠覆现象,是30年改革开放或社会变迁带给中国人的心理体验的一部分,它在精神层面上赋予中国经验以完整的价值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