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高玉(1)
作者单位:(1)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金华321004
摘要:"80后"小说是复杂的文学现象,贡献突出,局限也十分明显。其突出的贡献在于提供了一种成熟的"青春文学",扩大了读者群,丰富了中国当代文学的质素。"80后"小说形成了自己的审美特色,对传统的美学范畴有所丰富和发展,在叙事、虚构、想象、语言方面尤具特色。"80后"小说也存在众多问题,在内容上表现为思想深度不够、价值观迷茫、道德感缺失、社会责任感不强等,在形式上表现为作文痕迹过重、"学习"特点明显、继承与革新之间的关系处理不当、存在普遍模仿甚至抄袭的现象等。"80后"小说家要担当起时代和民族文学的大任,应在创作上扬长避短。
-
作者:文兴吾(1)
作者单位:(1)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哲学与文化研究院研究员,成都610071
摘要:《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发表俞吾金的论文《从科学技术的双重功能看历史唯物主义叙述方式的改变》(以下简称“俞文”),提出传统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叙述体系已遭受严峻的挑战,并对“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这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进行了否定。
-
作者:俞吾金(1)
作者单位:(1)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教授,上海200433
摘要:《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发表了拙文《从科学技术的双重功能看历史唯物主义叙述方式的改变》。拙文提出的核心观点是:马克思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必须加以坚持,但历史唯物主义的传统叙述方式必须随时代的变化而加以改变。“换言之,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应该获得与当今时代条件相匹配的、新的叙述方式。”
-
作者:李猛(1)
作者单位:(1)北京大学哲学系副教授,北京100871
摘要:帕森斯提出"霍布斯的秩序问题"是现代社会理论发展的核心问题,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社会理论应该如何理解由个体组成的现代"社会"的社会性。通过考察格劳秀斯和霍布斯的自然法学说,可以发现社会理论关注的"社会"概念是从自然法哲学的自然社会性概念基础上产生的,并在自我保存与社会性的张力关系中形成了个体与社会的二元概念结构,这一社会性概念的演进是理解从17世纪的政治哲学到20世纪现代社会科学思想变化的重要线索。
-
作者:李云飞(1)
作者单位:(1)暨南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广州510632
摘要:在中世纪史学界,"封建革命"论以11世纪自愿委身现象的增加来论证农奴制的产生和当时西欧向封建社会的急剧转变,而批评者则强调委身者并非农奴,委身并未导致其处境恶化。在11世纪法国圣马丁修道院有关奴仆的文书中,自由人委身为奴往往与婚姻家庭、地产占有、宗教渴求等因素密切关联,而且委身契约灵活多样。不过,奴仆在婚姻家庭、财产权益等方面受到修道院的束缚。"封建革命"论及其反对者在解释圣马丁修道院的奴仆地位时各有优缺。此外,委身者与修道院结成的依附关系与上层社会的附庸制颇为相似,因此学界对于上层依附关系尊贵而下层依附关系...
-
作者:肖永平(1);龙威狄(1)
作者单位:(1)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武汉430072
摘要:强制性规范制度是中国国际私法多元选法体系中的一元。在《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的框架下,强制性规范的适用应以关涉重大公益为必要条件,法院对强制性规范的认定与适用应遵循比例原则。外国准据法所属国的强制性规范不得仅因具有公法性质而被排除适用。尽管现行法未就第三国强制性规范作出规定,但中国法院仍可在实体法框架下考虑此类规范的效力。对重大公益的关照使强制性规范成为当事人意思自治的必要限制。在现有冲突规范的配置格局下,强制性规范、公共秩序与法律规避可以并存。
-
作者:桑本谦(1)
作者单位:(1)中国海洋大学法政学院特聘教授,青岛266100
摘要:对利他主义救助进行法律干预,应着眼于提高救助收益或降低救助成本。可以设想的法律对策主要包括:设定关于利他主义救助的法律义务,对见危不救实施惩罚;为救助行为提供法律保护,包括减免救助人因疏忽大意而产生的赔偿责任,加重被救助人起诉救助人时的举证负担,以及惩罚被救助人的诬陷或讹诈行为;赋予救助人赔偿请求权,或由政府给予奖励。分析表明,赋予救助人以求偿权不如由政府奖励救助行为;对救助行为提供法律保护优于为救助行为设定法律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