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潘德荣(1)
作者单位:(1)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
摘要:诠释学是一门关于"文本理解"、"自我理解"和"自我塑造"的学问。读者通过文本理解而达到自我理解,使自身获得了一种新的存在方式。在此意义上,自我理解就是诠释学的教化功能、亦即其实践性的体现。文本理解乃是自我塑造的起点,只有尽可能"正确"理解文本,自我塑造才得以建立在可靠的基础之上。诠释学的探索本身是一项包含着理论与实践的双重任务,这一点凸显了诠释学的实践品格。就理解方法论而言,西方诠释学已经提供了系统的方法论体系,但这还远远不够。今日的诠释学研究不仅是出于我们自己的传统以及对传统的反思,同时也包含了对各种异质文...
-
作者:李昌集(1)
作者单位:(1)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徐州221116
摘要:从文化文体学视角考察,周诗体式是在人们的文化实践中历史地生成的。远古仪式中祝祷咏诵歌辞与日常语言疏离的"齐言化倾向"以及商代仪式咏诵歌辞的齐言化,是其生成的历史文化渊源;周代仪式音乐水平及咏诵技艺的提升,是诗体韵化与"四言体"逐渐规范化的技术性发生机制;周诗的两种"复章体",是诗体建构中雅、俗歌曲文化融汇的体现。周诗体式的生成过程,是在文士的个人雅言写作、民间歌辞的雅言翻写与既存雅言歌辞的再书写中具体展开的;文士群体雅言诗体的集体书写方式与追求形式上的整饬化、美感化,是周诗体式建构和完型的根本机制。文化文体...
-
作者:谭明智(1)
作者单位:(1)国土资源部土地整治中心,助理研究员北京100035
摘要:以土地政策变革为视角,将城镇化放在中国宏观政治经济格局中加以考量发现,近年来,土地、财政、金融"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愈演愈烈,土地成为地方发展过程中首需解决的问题。中央政府实行以耕地保护为核心的土地严控管理,但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既有体系困难重重,土地开源迫在眉睫。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在此背景下出台。政策的演变与地方实施凸显了中央—地方和国家—农民关系的新变化,展现出政府行为与基层社会错综复杂的关系面向。在此过程中,可以看到中国下一轮城镇化变革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
作者:樊浩(1)
作者单位:(1)东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南京210096
摘要:调查表明,当前中国大众意识形态已经出现从多元走向二元聚集的趋向,进入价值共识生成的敏感期和关键期。"价值共识"的生成必须回答三个问题:"共"于何?如何"识"?"价值"何以合法?基于调查信息,基本的立论是:"共"于"伦理";"精神"地"识";在民族文化家园中合法。当前我国社会大众的价值共识有三大意识形态期待:期待一次以"我"成为"我们"为主题的伦理觉悟;期待一场以"单一物和普遍物的统一"为价值的精神洗礼;期待一种"还家"的努力。具体内容是:保卫伦理存在,进行关于国家、家庭、集团伦理意识的再启蒙;扬弃"原子式地进行探讨"的理性主义伦理观和...
-
作者:何其生(1)
作者单位:(1)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所,教授武汉430072
摘要:在国际商事仲裁司法审查中,我国法院对公共政策的适用有严格的限制,其主要用于维护我国的基本法律制度、社会的根本利益和善良风俗。在确定公共政策的方法上,法院可以综合考虑六种因素:案件的国际性质以及与我国法律的联系;法院地法律制度和国家利益的根本性;国际体制的需要;裁判结果的一致性;损害结果的客观性和严重性;国际义务的性质,即是否属于对整个国际社会的义务。各国在公共政策上的自我限制是希望通过国际合作获得利益的最大化,而对于适用公共政策所维护的"非合作国家利益",主要是一国的安全利益和文化利益。公共政策的适用是一个...
-
作者:周志忍(1,2);徐艳晴(3,1)
作者单位:(1)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2)北京大学政治发展与政府管理研究所,研究员北京100871;(3)海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摘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要"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并决定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的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这意味着变革管理被提上重要议事日程。从变革管理角度系统梳理和审视改革开放以来国务院七轮机构改革历程,国务院机构设置变革呈现出明显的渐进和稳健特征,职能转变是历次改革的核心和亮点。政府职能转变呈现出明显的两段论特色:第一阶段的重点是政府经济管理职能的转变;第二阶段的重点是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更加注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但就方案设计而言,近10年来有关职能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