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侯旭东(1)
作者单位:(1)清华大学历史系,北京100084
摘要:秦亡汉兴为中国古代历史一大变局,逐鹿或天命,是汉代人提出的重要解释。刘邦建汉,实乃于群雄逐鹿中拔得头筹所致,他称帝后亦不否认此点,逐鹿兴汉的观念浸透着战国以来"天命"坠地与"人"的发现的时代精神。随着统治秩序问题日益突出,"天命"观念重新抬头,司马迁认识中的矛盾正是两种思想交替的时代产物。尽管"天命"说受到朝廷重视,但到班彪撰《王命论》之前,"天命在汉"说并无系统论述,当时出现的"天命"论述不少都是在挑战汉朝统治,如昭帝时眭弘提出的"汉家尧后"说,与世间流行的"霍光黄帝后世"说。班固在解释秦亡汉兴上承袭其父思想,成为中国...
-
作者:朱立元(1)
作者单位:(1)复旦大学中文系
摘要:一、旧话重提:中国古代文论现代转换 一般认为,“中国古代文论现代转换”这一命题,最早是在1996年10月西安召开的“中国古代文论现代转换全国学术研讨会”上被提出的。其实,从目前掌握的材料看,它应该是由钱中文首先提出的。
-
作者:吕世荣(1)
作者单位:(1)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开封475001
摘要:马克思的经济全球化思想蕴含在他的哲学观、唯物史观以及世界历史理论之中。马克思的哲学变革为经济全球化思想提供了前提,即破解旧哲学的本体观念论,使哲学研究通达现实。这一哲学观的变革使得马克思能够从现实入的物质生产活动出发,破解人类社会发展之谜,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唯物史观揭示了世界历史形成发展的根源和趋势,由此形成了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揭示了人类社会从地域性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根源、动力和趋势,科学地分析了资本主义在世界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为认识经济全球化提供了思想武器。...
-
作者:高建平(1);周宪(2);南帆(3);朱立元(4);姚文放(5);王宁(6)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2)南京大学;(3)福建社会科学院;(4)复旦大学中文系;(5)扬州大学文学院;(6)清华大学外语学院
摘要:近现代尤其是新时期以来,外国文学理论与思潮席卷中国,彻底改变了中国文论的格局。其中,有许多成功的经验,但也有不少问题值得反思。为更好推动新形势下的文论建设,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与中国文学批评研究会举办了“当代中国文论:反思与重建”高级学术研讨会,邀请了国内学者就有关问题进行讨论。
-
作者:王宁(1)
作者单位:(1)清华大学外语学院
摘要:伴随着全球化在文化上的进程,“世界文学”近年来已成为国际人文学科的又一热门话题。当年,歌德之所以提出“世界文学”的构想,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读了包括中国文学在内的一些非西方文学作品后,受到极大的启发。
-
作者:周宪(1)
作者单位:(1)南京大学
摘要:随着中国崛起,一个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历史转变正在发生。在人文学科领域尤其是文学理论界,人们有一种深感某种理论原创力不足的焦虑。当中国经济对全球产生重要影响时,当中国的科技论文产量走在世界前列时,我们的文学理论却还靠着东渐之西学度日,如此鲜明的反差不可避免地引发了文学理论工作者的警醒与反思。
-
作者:姚文放(1)
作者单位:(1)扬州大学文学院
摘要: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集中于20世纪40年代,以霍克海默、阿道尔诺合著的《启蒙辩证法》(1947)一书为标志,蒙》一文进一步论述了“文化工业”的概念,尔库塞,成为法兰克福学派的核心理论之一。
-
作者:南帆(1)
作者单位:(1)福建社会科学院
摘要:20世纪曾经被形容为“理论的时代”。理论的活跃可以视为20世纪文化的典型特征之一。文学理论亦然。从马克思主义批评学派到符号学、精神分析学、接受美学,西方的诸多批评学派竞相登台,众声喧哗。
-
作者:胡铭(1)
作者单位:(1)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教授杭州310008
摘要:自媒体时代,公众意见对司法裁判的影响显著提升,呈现出民意左右审判的现象,背后则是司法公信力问题。以影响性诉讼案件为标本,基于理性的解释,可以从表现各异的个案中透示出影响公众对刑事案件评判的核心要素,即以信任、声誉和互动为核心的内在要素,以交易成本为核心的外在要素。通过公众对刑事司法的信任度、美誉度以及互动性的量化评估,比较公众与基层司法官的认识差异,反映出理性选择的背后是违反司法规律导致的司法公信力不彰。当前的司法改革,需要努力弥合这种认识上的差异,坚守法治理念和尊重司法规律,并以此为基础形塑公众与刑事司...
-
作者:张彦(1);魏钦恭(2);李汉林(3)
作者单位:(1)西南大学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讲师重庆400715;(2)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助理研究员北京100732;(3)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北京100732
摘要:通过社会景气与社会信心两项表征民众"总体性情绪"的社会事实,可以观测与分析一个社会发展的总体状况和运行态势,以"晴雨表"的方式反映和把握社会发展的"脉搏"。在制作测量与观测工具的基础上,通过全国性抽样调查数据进行检验的结果表明,研究所设计的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在此基础上,社会景气与社会信心指数可以用一种基于变量正态标准化转换和量纲统一的方法构建。数据统计结果显示,以2012年为基点,2013年和2014年中国的社会景气与社会信心指数呈现稳步上升的态势。